當夜,兵曹掾楊倉自告奮勇要用盜寇俘虜為嚮導,親率郡縣兵馬奔襲山中賊巢,為郡中剷平寇患。

儘管何攀已經告訴他“三將”盤踞的金銀峰地勢險惡,恐怕不是輕易能夠一舉攻下。

但楊倉仍然執意請戰,立下軍令狀,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理由堅持要冒一冒風險長驅直入,打下“三將”老巢。

身為剿匪戰場上的最高統帥,姜紹思索之後答應了楊倉的請戰,讓他帶一千郡縣兵卒儘快出發,臨行之前面授機宜,讓他妥善安排,謹慎行事。

於是,這位出身郡中大姓的楊兵曹興沖沖帶著郡中兵馬連夜出發了。

結果,等他翻山越嶺、跋涉奔波抵達金銀峰時,已經是次日午中,沿途早被山下的盜寇哨卡發現了。

剿匪心切的楊倉仍不死心,從子弟兵中挑選三百敢死之士主動進攻,按照姜紹吩咐的造出大股兵馬壓上的聲勢,火燒山下哨卡,鼓譟而上。

但衝了一段,就遭受山上重重打擊。

狹窄的山道上分佈著砍倒的樹幹和石頭,讓人舉步維艱。以逸待勞的盜賊從山腰一側向楊倉等人射箭、投石。

更恐怖的是從山道上滾滾而來的滾石檑木,直接把衝在最前頭的十幾名郡兵砸的血肉模糊,逼得楊倉不得不下令掉頭撤退。

盜寇趁勢追擊,山上山下一時鼓角爭鳴、搖旗吶喊,卻是賊首金將提前一步在山下佈下的埋伏,打算反圍剿輕裝疾行、趁勝前來搶山頭的郡縣兵。

好一個楊倉,臨危不亂、斷後血戰,帶著敢死士且戰且退。

自己一邊指揮撤退,一邊彎弓射敵,連續射光了兩壺箭,勉強在山道上阻擊擊退了追殺賊寇。

然後下山和剩下的兵馬匯合,又擊潰了那些想要前後包抄的賊寇。

這一仗,他前後發射上百支箭矢,扣弦的手指血流不止,期間有多名鼓譟衝鋒的悍匪被他射殺,在郡縣兵中贏得一個“楊百箭”的名號。

硬生生在戰場上憑藉一手精湛的射術率眾撤退突圍,以戰死百餘郡兵的代價,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

山上山下賊寇畏懼他的弓矢,竟沒有再敢追殺近前的人,眼睜睜看著他們這支郡兵撤離戰場。

···

第四日午後,姜紹親率第一批部隊進入牙門山區,抵達金銀峰下。

在山麓選了一處較為開闊的谷地做為築營之所。

讓侯大目支援安營紮寨諸事,派遣張昕率八百郡縣兵搜檢附近山林,防止潛藏在山林中的小股盜賊入夜襲擾。

輕裝上陣的姜紹則帶著何攀、李毅、楊倉、左汜、費立等一干軍官僚佐出外觀望金銀峰周邊的地形。

沒錯,他寬恕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立下軍令狀的楊倉。

一來,他在全郡短時間內拉起的這支郡縣兵就是由一個個鄉里青壯組成的犍為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