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五斗米教(1)(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關鍵問題上,姜紹一向表現得雷厲風行。
行縣結束返回郡府第三日,他輕車簡從,只帶了何攀及少數吏士出巡,也不讓其他人知道,直接就驅車前往郡中五斗米教的傳舍。
坐在車上閉目養神時,姜紹也在回想到了犍為郡後這一個多月來的經歷。
當時在上任路上, 姜紹在床上和張香講過,他透過歷年公文卷宗,分析出犍為郡可能存在的三大弊病。
一個是匪患,這個急性病地方郡縣沒能完全壓住,從上計彙報、刑事案件數量上就能輕易看出來。
第二個是吏治,這個慢性病要看出來倒是需要一些技術和經驗。
姜紹是從一些彙報文書中,看出犍為官吏在遭遇地方流疫、徵稅受阻時應對緩慢、處置不當,導致地方矛盾問題進一步惡化,以及深入對比每年地方上計資料分析得來的。
最後一個就是五斗米教氾濫,這個更為隱蔽,官方文書從不提及,確實是最難看出來的,姜紹還是從一封不起眼的採風公文中無意窺探到的。
採風,就是朝廷不定時地派遣官員前往國中各地採集民情風俗。
那份犍為採風公文就提到過,當地百姓“迷信巫祝,好鬼妖”,尤其是崇信五斗米教的人數眾多,民眾甚至有信教不信官的情況發生。
這種問題,可大可小。張魯家族在漢中等地佈道幾十年,信徒稱他們作“師君”,敵人稱他們作“米賊”。
但無可否認,五斗米教已經深入滲透到巴蜀民間,不管是漢人,還是羌、氐、夷、叟,信教的大有人在, 可謂是在地方上群眾基礎深厚。
雖然因為張魯投賊不投漢,所以蜀漢對待五斗米教一向是防而遠之,沒讓這五斗米教輕易流入上層圈子,再染指到世俗權力。
但後期蜀漢法令鬆弛、弊端百出,加上亂世人心尋求慰藉歸宿,這五斗米教自然而然地又加速擴散。
聽說在成都京畿地區也有一些五斗米教的人在傳道,但犍為郡的情況更為嚴重。
按照僰道令謝執的說法,這犍為不僅底層民眾信教,一些郡縣官吏、大姓縉紳也信奉五斗米教。
而且這些權貴之家會競相攀比,以大筆錢糧資助五斗米教,並與教中的上層人物私下保持著緊密聯絡。
僰道縣備寇擊賊,就曾經捕獲過一名盜賊是五斗米教道眾,雖然還無法統計分析這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但那謝揆之已經在為地方的長遠穩定擔憂了。
犍為地方的五斗米教持續壯大,境內盜寇又遲遲不能夠平定,一旦二者合流,爆發出來的力量將掀起一場蜀漢國內的軒然大波。
到那時候就不僅僅是犍為這一郡之地的心腹大患,而是周遭各地乃至更多個郡縣都被波及遭災的大禍了。
在這一點上,姜紹是贊同謝縣令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
因為在他印象上,這類事情古今中外層出不窮, 歐洲教皇與十字軍、日本寺廟與一向一揆、無生老母與白蓮教起義……
哪怕是漢末發生過的據此時還不足百年的黃巾之亂, 這個前車之鑑都足夠引起上層肉食者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