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朱雀(第1/2頁)
章節報錯
接連多日,副使呂雅忙的腳不沾地,都是在帶人與吳國有司談判,逐項討價還價,最終一一敲定之前在吳宮朝堂上提出的諸多請求。
主使姜紹倒是當起了甩手掌櫃,除了偶爾需要與呂雅一同出席、商討之外,其他時間他都是空閒的。
使團還有其他一些事務,公事諸如私下蒐集建業朝野的最新情報、與潛伏在吳都的蜀漢暗間聯絡等等。
私事如使團中都是男性漢子,有一些糙漢子要去城中尋找玩樂的好去處。
船隊回程是溯江而上、逆水行舟,航速快不了,需要在船上呆一段比較長的時間,總得讓血氣方剛的他們在吳地女閭先發洩一番,免得到時候在船上憋壞了反找自己人麻煩。
還有如私人採購一些吳地食貨。使團的成員難得千里迢迢到吳地出一趟差,賣點吳國特產回去送親朋好友總是需要的,又或者在吳都大市重金買一些犀角、玳瑁、珠璣、瑪瑙之類的寶貝捎回去,少了運費和關稅,總是能賺到一筆差價的。
水至清則無魚。一些事情姜紹這個不專業的外交官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馬兒跑,總得吃些草,只要不要做的太過了就行。
他自己也是初次到建業,難得得了空暇,自然也想在吳國的官市裡面採購一些特產珍寶,回國之後可以送給家人、朋友和自己未來的妻子。
於是叫上了楊宗、何攀、侯大目幾人,因為騎馬太過招搖,他們只駕車出了館舍,一路沿著城中大道南行,沿途看看吳地風物,也算是異國之人漲漲見識。
楊宗來過建業,他比較熟悉,說到採辦特產禮物,他首推秦淮水的小市,聽說哪裡總能比在城中大市裡買到物美價廉的吳地特產,運氣好說不定還能在一些浮海而來的胡商那裡淘到中土罕見的珍寶。
從車窗外看到建業人口輻輳、車水馬龍,何攀觀察得仔細,面露思考,過了一會終於忍不住說道:
“之前早就聽說因為中原各地多年來屢遭戰亂,衣冠士民相攜渡江避禍,這江左地區由此獲益,人口生聚、百業俱興,開渠屯田、商旅往來,繁榮殷盛甚至不亞於中原地區,今日得見,果然屬實。”
楊宗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瞪著眼卻不開口的侯大目,點頭笑道:“是啊,何君雖是初至建業,卻頗知內情,這建業是個好地方,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雖然是座新城,城池構建、內部格局還比不上幾百年積累下來的成都完備,但單論居住人口而言,卻已是不遑多讓。”
“而且這裡還是城內範圍,多是官署宮苑、權貴之家,佔地廣闊,人口並不擁擠。還得到了(秦)淮水兩岸,集市、鄉里交錯分佈,大小船舶上下往來,那百姓人口才是更加稠密集中了。”
侯大目哼了一聲,知道對方嘲笑自己初來乍到時鬧的笑話,但礙於姜紹在,害怕又受罰,卻是不敢在車內發作,只把頭偏到一邊。
在車中晃晃悠悠走了許久,楊宗突然叫停了車輛,指著前方一處說道:八壹中文網
“前面就是(秦)淮水了,水面上這座橋就是朱雀橋了!”
隨著楊宗的指示,車上的人紛紛探頭觀望,見到了一座連線秦淮水兩岸、由船隻串聯起來的浮橋,上下浮橋的道路上排滿車輛行人,熙熙攘攘、十分擁擠。
停泊在秦淮水上等候開航的船隻數量眾多,粗略看去,林林總總、大小各異,其中有官船、遊船、漁船、貨船,甚至還有懸掛軍中旗幟的兵船,此時都在這裡先後排開等著開航的,整個場面看起來蔚為壯觀。
他們在蜀地沒見到這種景象,雖說成都城南的萬里橋也算十分熱鬧了,可終究沒有這種千帆競渡的景象,也姜紹也不禁感嘆:
“俗話說,北人騎馬,南人乘船,南方水網密集,吳人出行仰仗舟楫,整日操持著大小船沿著河流往來營生,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楊宗笑道:“確實如此,宗當初第一次來的時候,也被這等景象嚇到了。後來才知道這朱雀橋乃是(秦)淮水上四方交匯之地,終日車馬行人、大小船隻往來不絕,又因為浮橋需要等待時辰撤船通航,導致眾多車船、人員在此等候,商業隨之聚集,官方又設了稅吏,長此以往,此處卻是成了建業最繁華、人口最密集的地段!”
原來如此,姜紹心中稱奇,想不到這趟還有幸見識到了吳國一線城市的商業中心。
他前世也是讀過“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這類詩句的,只不過以為金陵氣象至少要到東晉才有了,不成想吳國時就是這麼繁華了,看來這孫吳作為六朝肇始,對開發江左一帶也算是功莫大焉。
侯大目同樣瞠目結舌,為江左之地擁有這種繁華地段驚歎不已。
他又看到那些懸掛軍中旗幟的兵船上運的不是兵卒,而是滿載的各色貨物,也忘了楊宗剛剛嘲笑他的不快,詫異問道:
“這些兵船上面運載的怎地都是些貨物,難道這吳國的兵將還能私下販賣貨物營生?”
楊宗點頭,“這吳國世家大族權力頗大,吳軍將校皆有自家部曲,他們一家老小仰食於將主,軍中士卒為了生計,除了打仗、種田,還要幫將主駕船往來運輸、販賣貨物,這些兵船想必就是建業某位軍中將領營中的。”
這一點眾人就不以為然了,蜀中雖然也有將領自領部曲或世襲部曲的事例,但數量不多,權力也沒有這麼大,朝廷還是很小心這種枝與本的關係的。
反觀吳國在這一步上卻是走岔了,還越走越遠,號稱是“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這已是將國力軍力與吳地的名宗大族的實力深度繫結在一起,長此以往,箇中隱患總該不會少的。
注:《三國志孫休傳》記載:自頃年已來,州郡吏民及諸營兵,多違此業,皆浮船長江,賈作上下,良田漸廢,見穀日少,欲求大定,豈可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