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為期。”

只謀短期之利的姜紹爽快地與羌族女子舞素立下約定。

在他心裡,魏國大舉伐蜀極大可能就在這一年發生。若是蜀漢滅亡,那什麼約定都要自動消亡,要是蜀漢能夠躲過這一劫,呵呵,那到時自己都不知在不在這裡,再說吧。

倒是羌族女子舞素得到了漢人確鑿的約定,脾氣看起來好了不少,與姜紹的對話也少了針鋒相對的意味。

畢竟,爽快許諾的姜紹這一刻看起來,確實有點好人的樣子了。

紫羌部落重視誓言約定,姜維的蜀漢軍隊在羌氐部落中信譽度也不錯,舞素這時候倒是顯露出了羌族女子直率豪爽的一面。

轉眼間,她與姜紹談笑起來就變得毫不芥蒂、平易親切,彷彿剛剛言辭激烈的衝突都消弭了一般。

交談之下,姜紹倒有一個發現。

陰平郡屬於魏、蜀兩國的邊境地區,是兩國曾經反覆爭奪的地方,身為舉族依附蜀漢的紫羌部落中的一員,舞素言辭中流露出了對魏國的深深憎恨。

難道是蜀漢的北伐戰爭輿論工作做得非常好,連紫羌這種外族之人都有同仇敵愾之感?

事實非也。據姜紹親身見聞,軍中存有厭戰情緒的將士不在少數,普通將士其實對魏國也沒有多大的仇恨。

羌族女子舞素政治覺悟更不可能比軍中將士還要高。繼續交談之下,姜紹才知道舞素對魏國的憎恨由何而來。

這都是因為魏國的內遷政策造成的。

面對蜀漢的屢屢北伐,邊境上與漢人雜居的羌胡部落成了危險的不穩定因素,魏國的統治者和邊境將領都傾向於“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崇廉恥之教,塞奸宄之路”的做法,所以除了暴力鎮壓剿殺羌胡部落外,他們還會將羌胡部落遷徙到內郡,把他們變成治下的編戶。

遠離家園故土,這是舞素和諸多羌胡部落極其厭惡的。

姜紹與舞素不同,自然沒有同仇敵愾之感。在他看來,內遷和懷柔雖是兩種不同手段,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要削弱敵人潛在盟友,增強自身的力量嘛。

內遷耗時短、見效快,懷柔耗時長、見效慢,兩國各取一道,是結合各自國情的需要。

而且如果魏國大舉伐蜀真的要在近期發生,邊境地區肯定是生靈塗炭,其中遭殃的就有他們這些夾在兩國中間、艱難求生的羌胡部落。

這個時候,遷徙到內郡反而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至少可以躲過一場累卵之災。

好人姜紹隱晦地出言暗示,但憧憬接下來自由美好生活的羌族女子舞素沒有聽懂,反而是對似乎也想把他們部落內遷的姜紹露出了濃濃敵意,最終這一場對話只能不歡而散。

臨走前,羌女舞素見了日斡不一面,口中還反覆叮囑著他不要忘了一年之約。

···

這段小插曲並沒有影響到姜紹的日常,他依然要為自己的命題作文頭疼,就在《禦敵策》修改得七七八八的時候,一場中軍召開的軍議意外要求他參加。

開會,尤其是突然要求參加的會議,姜紹內心多少有些牴觸,但不可否認,開會是權力機構內部組織動員的有效手段。核心圈子的會議,更是絕對權力的象徵。

古今中外的核心圈子會議,大能影響歷史的走向,小能決定個人的命運,能夠列席這種核心圈子的會議,本身就意味著自己在軍中地位的迅速提升。

姜紹端正態度,一再確認披掛整齊後,才帶著親兵提前動身前往中軍。

在中軍軍議堂前,姜紹遵守軍紀,接受檢查驗明身份,解除佩劍等武器後才能夠入內。

此時軍議堂內沒幾個人,其中一個是姜紹的舊識,中軍的主記室書佐尹曜,他負責軍議的內務和文書記錄,所以早早來到了這裡準備。

見到姜紹邁步入內,他俊秀的臉龐上露出了笑容,指引姜紹列位末席後,就回到了自己記錄文書的案几後。

尹曜是和姜維同時入蜀的尹賞的親族。蜀漢朝廷對待魏國降臣一直不吝封賞,尹賞和他的族人在蜀漢的際遇不錯,尹賞官至執金吾,躋身九卿,尹曜的族叔尹廣是姜維麾下的將軍,尹曜擔任的記室書佐也是個位卑權重的重要職位。

兩人交情不淺,姜紹還在段谷救過尹曜的命,兩人當下交換了眼神,一切盡在不言中。

落座的姜紹正襟危坐,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