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城內。

諸葛瞻怒髮衝冠,激動的情緒還未完全平復。

身強力壯的他繼承了自家父親身材高大、容貌甚偉等優良基因,擁有一副好身板和俊朗的外表,只是這些日子焦心於軍事,雙目充滿血絲,臉色看起來也十分憔悴。

他剛剛當眾下令斬殺了魏使,還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通保家衛國、抗擊魏寇的言論,統一麾下將吏的思想,決意要率軍出城,依託城牆列陣,以堂堂之陣擊敗鄧艾軍。

自從他在涪城戰敗,一路退守綿竹以來,士氣大跌的蜀漢軍隊內部就出現了各種奇怪的聲音。

有的人說魏軍勢不可擋,這綿竹怕是守不住的;有的人說只能死守城牆或退往成都,等待大將軍姜維的救援;還有的人隱晦指出諸葛瞻不敵鄧艾,眼下投降魏軍方才有一線生機······

初戰不利的諸葛瞻憋了一肚子火氣,終於在剛剛爆發出來。

被砍掉腦袋的倒黴魏使不能說是遊說能力不行。

他面對諸葛瞻時軟硬兼施,既奉上了寫有封王誘餌的鄧艾書信,又盤點了來勢洶洶、連戰連捷的魏軍不可戰勝的諸多理由,勸告諸葛瞻識時務者為俊傑,歸降魏國才能夠保住他諸葛家的榮華富貴。

但他還是死了。

諸葛瞻用他的人頭向鄧艾下了戰書。

在蜀中美聲溢譽的他最忌諱別人將他看成是依仗父蔭、名不副實的權貴子弟。

他必須在戰場上用一場勝利來挽救頹喪的軍中士氣,也向眾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撐得起諸葛家的聲名。

下首的黃崇手捋鬍鬚,抿著嘴巴,靜靜思索著。

但就在剛剛眾多將吏面前,他是積極發言支援諸葛瞻率領蜀漢軍隊靠城列陣迎戰鄧艾魏軍的。

與諸葛瞻留下巨大政治遺產的父親不同,父親黃權給他留下的僅有兒時模糊的印象,黃崇對待這已經去世的父親態度也甚是複雜。

黃權是蜀中有名的才俊,先後出任劉璋、劉備的臣僚,夷陵之戰中漢軍大敗,江北督軍的他被吳軍阻斷歸蜀之路,不得已向北投降曹魏,雖得劉備寬恕,蜀中家人免於刑罰,但依然留下了譭譽參半的家聲。

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黃崇抱有雄心壯志,刻苦攻讀經史、研習戰策,兼修文武,入仕後一直想大展手腳、重振家聲,但卻在昏暗的大環境下幾遭碰壁,蹉跎多年,鬱郁不得志。

就如同在這場關係到蜀漢國祚的戰爭面前一樣,本想脫穎而出的他陷入到了有心無力的困境之中。

在戰爭之初,黃崇還曾建議諸葛瞻率軍急行,搶先佔據山口險隘,阻止遠道而來的鄧艾軍進入平原,但初次領軍作戰的諸葛瞻猶豫不決,最終錯失了良機,在前鋒戰敗後局勢一發不可收拾,只能一路退到了綿竹。

眼下軍中許多人像溺亡前的人拼命抓住稻草一樣,寄希望於憑藉綿竹的城牆擋住鋒芒正銳的魏軍,但黃崇卻還保持著頭腦清醒,他知道守城最根本守的不是城牆。

而是人心!

若是放任局勢再發展下去,以軍中計程車氣和人心,是完全擋不住攻城的魏軍的。

所以他積極贊同主將諸葛瞻出戰的主意,只有守軍出城列陣,在正面擊退鄧艾的進攻,挫傷魏軍的銳氣,同時重新提振軍中士氣,凝聚吏卒人心,那接下來蜀漢軍隊在綿竹的進退戰守才有些許轉圜的機會。

“諸君,孤方才斬殺魏使,正是要藉此激怒賊將鄧艾,彼輩遠道而來,實為強弩之末,若再因怒興兵,強攻綿竹,我等以逸待勞,趁勢擊之,必能取勝!”

冷靜下來的諸葛瞻繼續分析敵我雙方的勝負,用激烈的言語鼓動堂上的將吏,極力渲染奮戰擊潰賊寇、保家衛國立大功的濃烈氛圍。

黃崇知道諸葛瞻的分析是在刻意誇大漢軍的優勢和魏軍的劣勢,增強堂上所有人包括主將自己的信心,竭力避開談論與魏軍作戰不利的結果。

因為軍隊出戰失敗的結果太可怕了,諸葛瞻和他都不敢去想,也不能去想。

眼下,他們只能勝利。

···

勝利,一切尤未可知。

這是駐馬站在中水(凱江)岸邊時,滿臉灰塵的姜紹內心唯一的想法。

在得知鄧艾軍已經南下綿竹後,收復涪城的姜紹軍不敢掉以輕心,在涪城簡單休整補充後繼續向南追擊。

他們趕了兩日路程,直到斥候發現了鄧艾軍主力部隊的蹤跡。

當下的軍事形勢是,敗退的諸葛瞻軍龜縮在綿竹城中,鄧艾的軍隊兵臨城下,南下馳援的姜紹軍被鄧艾軍阻隔在中水以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