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校尉,今日軍議乃是軍國大事,你若危言聳聽,動搖軍心,可要遭受軍法處置的!”

姜維的話擲地有聲,當眾表明了軍中無私情的態度。

姜紹頷首,繼續說道:

“下吏明白。只是此事的確攸關漢祚興亡,不敢不言。魏將鍾會所率十幾萬兵馬,看似勢大,然深入蜀地,後方糧草轉運困難,頓兵堅城之下,欲速戰而不得,幾成強弩之末,其軍已得漢中等地,吏士論功皆有封賞,求全之心大於求功,只要我軍據險而守,敵軍兵馬雖眾,無能為也。”

“反觀鄧艾一軍則不然,其翻山越嶺、披荊斬棘而來,前無援軍,後無糧草,有進無退,必死則生,乃兵法所言‘投之死地而後生’也。鄧艾其人,敵國悍將,征戰多年,所領之兵又皆敢死之士,以一當十。”

“眼下國中偏安日久,武備廢弛,將愚不識干戈,兵驕不知戰陣,以此兵馬迎戰敵國悍將猛卒,若不援救,竊以為恐有覆軍殺將之憂!”

“大膽!”

駭人的話語沒說完,座中已有一將勃然大怒。

姜紹知道自己很難說服在座之人,畢竟若沒有先知,身為局中人的他也難免會跟眾人一樣,認為鍾會的十幾萬大軍比鄧艾的一支偏師更加威脅性,先打鄧艾軍是在捨本逐末,更何況還有無詔用兵的政治風險。

但既然講了,就必須站住立場不動搖。

他看向出聲呵斥之人,是輔國大將軍董厥。

作為諸葛丞相時期被諸葛亮贊為“良士”並提拔重用的荊襄才俊,董厥歲數也不小了,他年過半百,相貌威嚴,目光凌厲,言辭激烈。

“你危言聳聽、妄議軍機在前,詆譭朝政、中傷大臣在後,還敢說是為了國祚興亡,明明就是在當眾鼓唇搖舌,惑亂人心。”

“大將軍!”董厥出列拱手,向姜維施壓。

“請將此子拿下問罪。”

“董將軍息怒。”一旁主簿李簡得到大將軍示意,連忙出場為姜紹轉圜,他正色說道:

“時局艱難,忠良志士無不憂心國事。姜校尉言辭激烈,雖有偏頗,但大意還是好的,敵軍正奇並用,我軍不可不防嘛。董將軍又何必介懷——”

“這豈是小事!他剛才說國中偏安、武備廢弛、將愚兵驕,不識干戈,這些話說的是誰,你以為在座諸位聽不出麼——”

董厥不依不饒,想要挑起眾怒針對姜紹。

黃皓、董厥、諸葛瞻等人並非一黨,雖然在“倒姜”上同聲連氣,但心思各不相同。黃皓是想除掉這個與自己作對的大將軍,換上與自己私下款結的右大將軍閻宇,身為丞相故吏的董厥則是想推少壯派諸葛瞻上位,取代大將軍姜維。

諸葛瞻也正有此意,他擁有生父留下的偌大名望,加上自身苦心經營的文武雙全人設,一路平步青雲,十七歲尚公主,年過三十就已經坐到了衛將軍、平尚書事的高位,距離大將軍姜維的位置不過一步之遙。

縱觀身負眾望的諸葛瞻上位兩大憑仗,一個是孔明子嗣、皇族姻親的權力蔭庇,另一個就是才思敏捷、文武雙全的人設名氣了。

當然,諸葛瞻想取代姜維,還缺一份拿得出手的軍功。閻宇至少有鎮守南中、巴東的功勞,諸葛瞻卻沒有立下戰功,這樣的資歷就想當上大將軍,兼領中外軍事,實在是難以服眾。

而剿滅孤軍深入的鄧艾軍,就是一樁非常適合諸葛瞻的軍功。

所以當眾針砭時弊,本不足一提,但涉及到身負眾望的諸葛瞻,董厥絕不能忍。

他甚至懷疑這是姜維暗中授意的,要不然一個毛頭小子怎麼敢當眾大放厥詞。

但他的舉動被老將廖化阻止了。

“相忍為國,相忍為國。”老將廖化一邊低聲唸叨著,一邊將董厥重新拉回座位。

董厥不想與廖化這員蜀漢老將鬧翻,話語只得戛然而止,憤憤回到了座位上,怒視姜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