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沓中(新書起步,求收藏推薦)(第1/2頁)
章節報錯
冬去春來,暫無戰事的西北迎來了新的一年。
屯駐在偏僻邊遠的沓中,身邊多是一群粗糙軍漢,姜紹能夠獲取到的訊息十分貧乏,大的訊息只知道朝中在開春換了新的年號:“炎興”,此外時政多是一些國家大型祭祀、禮樂、律令的內容,他腦子裡也記不全。
他對當世鼎立的這三個國家和接下來的時局走勢瞭解依然淺薄,倒是對身邊沓中的具體事務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參與。
沓中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區,重巒疊嶂,山高谷深,從中間穿過的羌水自西北流向東南方向,谷地的氣候宜人,河水充沛,河谷草灘寬廣,山坡植被豐厚,不僅有漢人、羌人分散在此耕作、放牧,大量魚蟲鳥獸也在這裡棲息繁衍,物產豐饒。
在姜紹看來,沓中宜農宜牧,確實是個兵團屯田生產的好地方。
難怪“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的姜維既要避禍,也要將這裡經營成進軍隴右、河西的基地。
當然,這純屬無奈之舉。蜀漢國力有限,大軍鏖戰對峙,長途運輸轉送常常耗不過魏國,加上魏國長時間對邊境堅壁清野,北伐的漢軍想解決餓肚子的難題,只能由最初的“後方運輸+就糧於敵”變為“後方運輸+屯田生產”。
所以,想要在軍中混得好,不僅要會打仗殺敵,還要會種糧生產。
這些日子,姜紹就以“屯田練兵”的名義帶著部下經營梯田、進山圍獵、築壩捕魚、改進器械,大搞農業生產,“破壞”生態環境,轟轟烈烈地貫徹落實大將軍的戰略部署,將自家部曲打造成了先進的生產兵團。
閒暇之時,姜紹還不忘將自家醞釀已久的“生活會”“故事會”“總結會”開到什伍以上的吏士層面,進一步鞏固自己戰後逐步上升的個人權威,打造“親近士卒”“愛兵如子”的人設,順帶敲打徐遵、侯猛這些“虛無主義者”和老兵油子,確保自己的軍令能夠順暢下達到軍隊末梢。
他的這些與眾不同的舉動不僅在部曲中有了較大反響,還引起了大將軍姜維的注意。
···
田埂上。
突然到來巡視的大將軍姜維穿著褶、袴,衣無紋採,頭戴姜紹所部濫觴、後大行軍中的寬簷氈笠,一行人輕裝簡行,來到了姜紹部的屯田區。
姜維讓親兵留在山坡下,只帶了少數文吏、農官上坡巡視田間,還招來戰戰兢兢的屯田士卒近前詢問。
梯田面積不算大,但置身田間,環顧望去,只覺那星羅棋佈的梯田,一片連著一片,層層疊疊,串珠成鏈,在陽光下猶如條條絲帶在山野閃爍,淡淡的香氣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這是糧食成熟的香味。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從坡下傳來,姜維循聲轉動眼光,只見一身常服的姜紹匆匆上坡趕來。
今日姜維來得突然,沒有提前收到風聲的姜紹正在不務正業,與侯猛等士卒在山下軍營內蹴鞠。接報後緊緊張張,來不及換一身衣服又擔心武備不整,就腰間掛了把佩劍,簡短吩咐營中整裝待令後,帶了幾名親兵匆匆騎馬趕來。
結果,劍被留下山坡下,親兵也只能在山下待著,姜紹一個人小跑著上了山坡。
所幸姜維注意力不在姜紹大汗淋漓的儀容上,而是平易近人地招呼姜紹近前,父子兩人近距離站在田埂上,姜維揚鞭指點著山坡上的梯田,向姜紹詢問他巡視後產生的疑問。
軍屯是由中軍精心部署,下派到各營各部的,每位領兵的將校都有種糧的任務,分到的土地也有好有壞,但將士們對這種既要打仗賣命,又要種糧充公的工作暗地裡並不買賬,軍屯雖然全面推行下去了,但是種糧效果只能說是事倍功半。
而立功恢復校尉軍職的姜紹就不一樣了,雖然帶兵屯田的他分到的土地多是山地,但種糧的效果卻很好,在軍中出類拔萃。他的部曲戰後增加了兵員、戰馬,兵額達到一千五百人,可在軍中也不算人力多的,姜維好奇他為何能夠把梯田經營得如此之好,到底是怎麼種田的?
得,敢情這是一場臨時有關屯田種糧的問對考試。
姜紹來自後世南方鄉村,但彼時因為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傳統農業已經式微,撂荒或改種經濟作物的田地遠多於水田,家中不事農業生產的他沒有多少見聞經歷,兩漢傳世的農書也沒真正鑽研過,真要誇誇其談大講農業,只怕立馬破綻百出,貽笑大方。
但劍走偏鋒、靈活答題是姜紹的強項,他略一思索,張口就來,帶著姜維等人邊走邊說,一路指點著重重疊疊的梯田,硬生生將侷限於屯田種糧的問對考試變成了大漢先進生產兵團作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