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蹟》遊戲宇宙中,這個演化超新星爆發的過程用了幾千萬年,在現實世界中,天啟為了幾人能夠更直觀的感受,調整了時間對比,用了四個小時。

在這四個小時中,他們經歷了一顆恆星死亡以後,演變成星雲和脈衝星的過程。

當所有的演化時間與現實世界同等之後,在星雲的中央,那顆脈衝星正在以每秒近700圈的速度自轉著,這應該是目前宇宙已知自轉最快的天體了。

它的體積很小,自身在不斷的發出比較有規律的無線脈衝訊號,就如同天啟所描述的那樣,是座矗立在宇宙中的燈塔。

巖錦幾乎要把臉貼到這顆脈衝星上去了,他仔細地觀察著,似乎是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從未如此認真過。

事實上,自從天啟大爆炸宇宙出現之後,這個世界的科學界就已經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而隨著這個宇宙的不斷演化,新的理論接連提出來,他們的大門開啟了一扇又一扇。

白政已經不能自己了,他在看完整個演化過程之後,心緒倒不在眼前這幅驚世駭俗的宇宙畫面之上了,而是看著天啟,那眼神如同正在敬仰一個神。

此刻,他們不需要去做太多的驗證,因為在《神蹟》遊戲上的演化成功,就已經足夠證明一切了,也就是說,這個宇宙中,真的存在脈衝星這種東西。

可天啟是如何做到的?

他在幾人的眼皮底下錄入這個演化的過程,而且事先沒有任何準備,完全就是臨時起意,似乎只是看到了傘狀星雲的照片之後,他才開始有了演化的想法。

而這個舉動,就如同上課時老師突然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然後在黑板上寫下來那麼輕鬆簡單。

沒有任何的資料支援,也沒有經過任何的運算,只是一個產生了幾分鐘的想法,然後就演化了一顆脈衝星。

天啟對脈衝星的闡述詳細,把語言和遊戲的演化場面結合起來,他們這幾個研究天體物理的人就不難理解了,甚至對這整個過程已經有了一個很清晰的瞭解。

白政深刻的認為:“除了神,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參透一個宇宙理論,只有了幾分鐘的時間。

“他是神,肯定是神···”

在經過半個小時的抵近觀察之後,巖錦突然老淚縱橫,緩步地走到天啟身邊,急切的問道:“太美了,這個宇宙···這顆脈衝星,真的是太美了,告訴我,怎樣才能看到它。”

天啟回答了這個問題:“由於脈衝星的體積很小,距離又太遠,透過光學望遠鏡很難觀測到,但只要望遠鏡的口徑足夠大,還是有拍攝到的可能,如果直接曝光得到的照片記錄的是一段時間內的輻射總量,是看不出脈衝星和普通恆星的區別的。”

“沒有射電望遠鏡,以現有的條件發現脈衝星有個很巧妙的方式。”

天啟邊說,邊用投影室的動作捕捉功能畫出一個草圖示意。

“在望遠鏡後面放置一個攝影機,相機對接收到的光進行積分生成影象。攝影機前放一個可以在轉至一定角度範圍內擋光的旋轉盤,盤旋轉週期被設定為脈衝星的週期,不擋光和擋光的角度範圍之比是1:7。

也就是說攝影機在脈衝星的每個週期內只接收其中八分之一個週期的時間段內的輻射,如果這個時間段是脈衝星有輻射的時間段,影象就會拍到一個亮點。

如果這個時間段是脈衝星無輻射的時間段,影象上脈衝星位置處就不會有亮點,其他恆星由於任意時間段都在發光,因而影象上的亮度不會發生變化,兩張圖片一比對,一張有亮點而另一張明顯更闇弱甚至無亮點的位置就是脈衝星的位置。”

天啟把這個方法透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很直觀的描述出來,辛允和姬女有些茫然,但巖錦和白政兩人看懂了。

天啟繼續補充說道:“方法有點麻煩,但這是目前最有可能觀測到脈衝星的手段,而且只適用觀測已知方位的脈衝星,如果用來觀測傘狀星團內部的脈衝星,還可能觀測不到,因為它可能被星團隱藏,或者這個星團的內部,根本不存在脈衝星。”

巖錦詳細的把這個方法記錄下來,對白政說道:“你回去之後馬上些一份報告,把天啟博士對脈衝星的猜想通報上去,然後我們申請經費進行重點研究。”

白政一愣,問道:“我們不找黑洞了?”

可以看得出來,現在的巖錦已經對黑洞不感興趣了,擺手說道:“全球那麼多人在找黑洞,也不缺我們參與,而且對脈衝星的研究也同樣重要。”

他說完,又問道天啟:“你所說的射電望遠鏡······”

關於射電望遠鏡的事情,在上次科學院的聯席會議中,天啟就已經提到過了。

只是現在大家都被他所描述的黑洞圖景所吸引,根本沒人意識到大型射電望遠鏡的重要性。

天啟向他解釋:“這種裝置可用於研究和觀測來自宇宙天體的射電波,可以觀測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

“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訊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資訊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

“射電望遠鏡的基本原理是和光學反射望遠鏡相似,投射來的電磁波被一精確鏡面反射後,同相到達公共焦點。用旋轉拋物面作鏡面易於實現同相聚焦,因此,射電望遠鏡天線應該是拋物面......”

這東西怎麼可能一兩句話說清楚,天啟說到這裡,看這幾人都一臉懵的狀態,乾脆就不往下說餓了:“算了,我找時間做一個對射電望遠鏡的原理、設計和建造方案,呈遞給科學院,建這東西要一個很合適而且很大場地,也需要花很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