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說天啟即將開啟後續的《神蹟》遊戲宇宙演化後,眾人都安靜了下來,奇點大爆炸誕生宇宙,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視覺上,都給他們帶來了足夠的震撼,沒想到這才過去一天的時間,他就要開啟第二次宇宙演化。

這不管是對於一名科學家或者普通的遊戲玩家來說都是一種震撼,在這遊戲中,哪怕是成功蓋起一棟大樓都是很困難的,更別說要演化整個宇宙了,短短一天的時間,這得有多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做到?

當然了,除了充分的宇宙相關知識儲備量,還得有豐富的想象力才行,這還不算,還有對地外宇宙的觀測資料,獲取的資訊呢?

這一點非常奇怪,在場的都是在界內有名的科學家,他們可以隨意使用在全球地面和太空中建立的望遠鏡,手中掌握著對於觀測宇宙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可他們並沒有大爆炸宇宙這方面進行聯想或者分析。

他們根據觀測到的資料來分析,得出幾種宇宙起源的猜想,但都無法驗證可行性,反倒是天啟這個什麼都沒有,單是靠從網上得到的資料和豐富的想象力來推算出的猜想,就能得出一個正確的宇宙起源方法。

這怎麼解釋?

根本沒辦法解釋,好在沒人提出這個問題,就算提出,天啟也沒打算回答。

有些秘密可以說,而有些是千萬不能讓別人知道的。

······

在眾人激動的情緒下,天啟透過會議室的電腦,登陸了《神蹟》賬號。

星系形成和演化理論在飛機上的時候就已經錄入好了,方式也已經完善,現在只需要點選演化,遊戲系統就會根據天啟事先錄入好的方式進行演化。

這個過程也很漫長,在整個宇宙世界中大約需要十億年。

當然了,演化使用時間比例可以在現實中調節,最快只需要幾分鐘,但天啟為了自己和其他人都看清楚整個演化過程,還是把時間比例設為一千萬年每分鐘。

在辛允的幫助下,演化正式開始。

整個房間都變得黑暗下來,全息投影系統啟動,將現場的所有人代入到新建的遊戲宇宙中。

眾人都不敢眨眼,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錯了很多細節。

天啟將整個過程重新定義,無視了遊戲宇宙中現有的單顆恆星,把時間調回到大爆炸發生的那一刻。隨著暴漲的轉瞬即逝,宇宙的膨脹速率減緩。在宇宙誕生後的第一秒鐘,宇宙在持續膨脹中冷卻,在能量較為稠密的區域,大量質子、中子和電子從背景能量中凝聚出來。

一百秒後,質子和中子開始結合成氦原子核。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構成自然界的所有原子的成分就都產生出來了。

大約再經過三十萬年,宇宙已冷卻到氫原子核和氦原子核足以俘獲電子而形成原子,這些原子在引力作用下緩慢地聚整合巨大的纖維狀的雲,星系就在其中形成了。

大爆炸發生過後十億年,氫雲和氦雲開始在引力作用下集結成團。隨著雲團的成長,初生的星系即原星系開始形成。那時的宇宙較小,各個原星系之間靠得比較近,因此相互作用很強。

於是,在較稀薄較大的雲中凝聚出一些較小的雲,而其餘部分則被鄰近的雲所吞併。同時,原星系由於氫和氦的不斷落入而逐漸增大。

原星系的質量變得越大,它們吸引的氣體也就越多。一個個雲團各自的運動加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使得原星系開始緩慢自轉。這些雲團在引力的作用下進一步坍縮,一些自轉較快的雲團形成了盤狀;其餘的大致成為橢球形。這些原始的星系在獲得了足夠的物質後,便在其中開始形成恆星。

這時的宇宙面貌已經與如今能觀測到的狀態差不多了,星系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像海洋中的群島,鑲嵌在宇宙空間浩瀚的氣體雲中,這樣的星系團和星系際氣體伸展成纖維狀的結構,長度可以達到數億光年。如此大尺度的星系的群集在廣闊的空間呈現為球形。

無數的星系群就此誕生了,星團在不斷運動著,在現場觀摩幾人的身邊劃過,那是一種可上升至哲學高度的美麗,絢麗而燦爛,無與倫比。

看完這整個形成的過程,包擴天啟在內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即便這些場景都是從他的腦海中構思出來的,他還是深受震撼,這種直觀的表現手段,遠比靠自己想象要深入人心。

至此為止,星系的演化過程完畢,用了十二億年,現實世界的一百二十分鐘,大約兩個小時的時間。

在這兩個小時裡,所有人都是站在原地的,沒有人移動過位置。

他們都看完了整個過程,並且清晰的將宇宙星系的圖景記在心裡,腦海中開始他們最擅長的天馬行空的想象。

即便是有遊戲系統的自主可行性驗證,但他們還是習慣自己再驗算一遍,這是規矩。

這一算,他們又用了幾個小時,等他們把大概的結果推演出來的時候,天都已經黑了。

古修提議將整個創世的過程記錄聯合起來再看一遍,所有人都同意了。

辛允從奇點大爆炸就開始播放,所有人逐一甄別,對一些情節有什麼不同意義的人會在第一時間提出來。

但始終沒有人能夠正解出天啟所使用方法之外的任何方式。

“這···就是星系誕生的整個過程。”

幾乎所有人都是這麼認為的,系統的驗證透過了,十幾位聯席科學家家們的解釋也都可以驗證整個星系形成過程中的所有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