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商隊來源自南面吳越之地,屬於蘇州謝氏,根據那謝家三爺說的,是兩晉時陳郡謝氏的分支。

這謝家三爺,祖上還並不是謝姓,但由於世代為謝家賣命,漸漸的也便成了謝姓中人。他單字一個奎,算得上是武藝精通,不但弓馬嫻熟,且還尤其擅使刀法。

按照李璟來看,這謝奎有小天位的實力,但內力很是稀少,更擅長外家功夫。

陳郡謝氏,自南朝過後,便逐漸沒落了下去。

劉禹錫曾作詩《烏衣巷》,便就是最好的寫照: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起先的謝氏,所謂是真正的門閥大家,不論是官場軍前,都是其插手的影子。但後來經過王朝洗牌,經歷隋末以及武周時期過後,更是徹底衰敗了下去。

但其中有一脈分支,逐漸南下而去,在吳地蘇州開枝散葉,並開始從事瓷器,茶葉等商事活動。也算是當地一方豪強。

不料想此次,就差點翻了船。

這條從南面經過樑地以及晉地直通塞外的商路,可能是謝家人耗費無數心血才開闢出來的,但僅僅是李嗣昭一個念想,便輕鬆毀掉了。

若沒有李璟,此次謝家的損失,是不可想象的。

謝家商隊遭受了重創,在李璟的建議下暫時先返回潞州,過後待元氣恢復過後,再繼續往遼州太原而去。

那個謝家掌事逃跑的謝家人,過後雖然又灰頭土臉的回來了,但已然是遭受了唾棄,而經此變故,這批貨物已經不是剩下的謝家護衛能保全得了的。故而謝奎打算就將貨物就地解決了,能賣出去多少便賣出去多少,再打道回府。

但耶律剌葛卻當即表示能夠充當他們謝家商隊的護衛,一路將他們護送至塞外,謝奎在懷疑與驚喜中,終究還是相信了中間擔保沒問題的李璟。

畢竟這個半路撿來的年輕公子,現在怎麼看都不似尋常人。

對於耶律剌葛這個契丹族的現任大汗,李璟也是隨意得很,也越發印證了謝奎的猜想。

於是乎,兩批人便分路離開,一路南去潞州,一路則是李璟帶著那個通文館領隊之人以及耶律剌葛還有蚩夢去往遼州。

至於其他契丹人,則是被一個耶律剌葛的心腹帶領著,去了他們之前的藏身之地。

…………

遼州距離太原有上百里的距離,夾在潞州及太原中間,在去年晉梁之戰以前,屬於晉國的屯兵之地。

這裡之前屬於晉國抵擋梁軍的前沿陣地,故百姓並不多,轄境多設軍鎮。

遼州刺史名為秦德昭,昭宗時期就隸屬於李克用旗下,一直到了現在,也算是功成名就。

這會幾騎自南面北上遼州而來,一路上所見軍鎮之多,倒是令人咋舌。

可見前些年,李克用被朱溫壓制到了何種地步。

沿路所見的百姓並不多,倒是晉軍人馬所設定的堆撥哨卡,對沿路之人都嚴厲搜查了一遍。

有那通文館領隊之人的原因,故而李璟他們也是很輕鬆的就過了這些哨卡,一路奔行了數十里,才堪堪抵達到了遼州城外。

城牆倒是高聳,卻並沒有護城河,牆上坑坑窪窪的滿是重物撞擊殘存下來的痕跡,有些地帶還是煙熏火燎的樣子。可見之前這裡是經歷過多少次大戰。

耶律剌葛身著的漢人服飾,雖然容貌有些異樣,但晉地的胡人並不少,加上他還沉默得很,倒也沒引起什麼注意。

而有了旁邊這位通文館的人,進入城池也是輕輕鬆鬆的事情。

但在進入遼州城後,李璟卻並不忙著讓此人帶著他去見李嗣昭,而是尋了一處客棧,暫且安頓了下來,準備先待到晚上去。

這座兵城裡百姓也少,街上多是持矛走動巡視的晉軍,每處街道的交接處,也都設有人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