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蘊榮一家人在安源縣又待了兩天就先行離開了。

農村的風光剛開始可能還感到新奇,但是待久了還是會感到有一點無聊,現在還沒有開始春耕,更多美麗的景色也還看不到。

不過這還不是讓他們待不住的主要原因,這裡簡陋的住宿環境才是讓他們非常不適應的地方。

都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算是雷蘊榮在享受了二十多年的富裕生活後,突然回到農村也不太適應。

所以幾人也都準備暫時先離開,至於安源縣的捐贈事務,縣裡也還沒有給出決定,到時候也自有雷氏慈善基金會的人過來接洽。

現在的華夏,任何涉外事務都是一件大事,雖然很難受,但在這個時期關於香江方面的事務同樣歸於“外”這一範疇。

所以對於雷蘊榮這位港商的大手筆捐贈,安源縣裡也無法很快地給出答覆,需要上報,等上面的決定。

雷蘊榮一行人,來到贛市,他也暫時和雷覺華他們分別。

雷蘊榮需要北上,而雷覺華和利雲韻則先返回香江。

雷覺華本來想在內地好好逛一逛的,但是雷蘊榮的兒子實在太小了,無法這樣到處走,就是這幾天,他都有點夠嗆,一張小臉沒有多少精神。

所以雷覺華也決定和利雲韻一起回香江,相比於遊覽內地的大好風光,還是他的寶貝孫子更重要一些,只能再找個時間去內地好好看看。

不說此時已經坐上前往滬城火車的雷蘊榮,在他離開之後的河西村,隨著雷老伯公佈了雷覺華的資助計劃,一時之間引起了巨大反響。

其他專案可能需要上報,但是雷家對於河西村的資助卻是可以直接定下來。

當時雷蘊榮不想一直被圍觀,所以就讓雷老伯暫時先保密,等他們離開之後再公佈這件事情。

在村裡人知道剛剛認祖歸宗的雷覺華一行人準備資助他們的小孩上學時,果然紛紛想要登門表示感謝。

不過雷蘊榮已經離開了安源縣,他們也只能把這份感激放在心裡。

有的心裡苦的家長都不由高興地掉下了眼淚。

幾千年來,在人們的心裡讀書都是非常崇高的事情。

那些從沒讀過書的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想讓自己的小孩有機會讀書。

就算到了後世,沒有多少文化的父母對於孩子最多的叮囑就是認真讀書。

但是以前讀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新華夏成立之後,這一情況才得到明顯改善。

不過就算如此,有一些家庭因為子女多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也無力承擔孩子上學的費用。

看到其他人家的孩子都能揹著小書包,唱著歌去上學,他們的心裡怎麼會不難受?

尤其是看到自家孩子滿臉豔羨的樣子,內心的苦楚更是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現在有人能夠提供資助,讓他們的孩子上學,對於雷蘊榮一家的感激之情更是無以言表。

他們都是很樸實的,雷蘊榮一家雖然才和他們見過一面,但是他們心裡認定雷蘊榮一家是好人。

這件事情造成的影響不僅僅侷限於河西村,隨著訊息的傳播,其他幾個村子也聽聞了這件事情。

羨慕、嫉妒甚至是恨等等情緒都有,不過有些頭腦比較活的人,卻在考慮是不是可以把小孩送到河西小學裡去讀書。

除此之外,這件事情也驚動了河西小學的校長,他親自登門拜訪雷老伯,向他了解這件事情的真偽。

得到肯定的答覆之後,小學校長心中激動之情難以抒發,想要賦詩一首,但卻發現自己說不出一個字,憋得滿臉通紅。

不過對於他來說,好訊息不僅僅如此,在從雷老伯嘴裡知道,這學期結束,河西小學將要建造新的教學樓,暑假動工,下學期投入使用。

雷蘊榮不知道自己給河西村提供的些許幫助居然造成了這麼大影響,同時也讓他收穫了巨大的聲望。

現在的雷蘊榮剛剛踏上滬城的土地,這座目前華夏的第一大城市。

和上次過來相比,雷蘊榮覺得這座城市似乎更熱鬧了一些,路上一些年輕人的穿著顏色也更多一些。

雷蘊榮還看見不少人穿著香江六七十年代的衣服款式,也就是此時在內地非常受歡迎的喇叭褲。

看來改革開放的風,不僅僅侷限於特區,也開始往裡面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