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蘊榮之所以找到他們幾個,除了邀請他們加入以外,就是希望能透過他們邀請到更多的二代加入進來。

雷蘊榮因為崛起的太快了,再加上小時候很少出去玩,朋友也就胡君實一個,其他幾人都還是後面結識的。

但他們不一樣,幾人都是香江頂尖家族的後輩,交往的一般也都是大家族的二代,這些人能夠支配的資金要多許多。

可千萬不要小瞧這些二代,他們有時候投資起來沒有太多的顧慮,而且人數眾多,就算能夠叫來十個人,就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資金。

只要他們投資獲得了收益,就能吸引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風險投資行業。

矽谷的投資人中,既有像紅杉資本這樣的傳統風投大鱷,也有像北極熊石油寡頭、香江李超人這樣的各國土豪,更有許多律師、醫生等普通中產階級新晉投資天使,還有像奧尼爾、布蘭妮這樣的文體明星。

所以雷蘊榮也不是說一定要那些大佬來投資,只要你的錢是乾淨的,人沒什麼問題,他都歡迎。

榮耀集團在整個香港電子行業中一枝獨秀,但其實根基卻並是特別穩,這兩年的高速發展靠的是雷蘊榮的金手指在支撐。

但雷蘊榮的金手指並不是無限的,隨著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雷蘊榮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金手指不可能照顧到方方面面,而且它的作用也會愈來愈低,到最後拼的還得是硬實力。

遊戲行業還好,前期雖然是靠雷蘊榮,但是現在軟體上有宮本茂,梁琰華也成長起來了;硬體上也有橫井軍平和陳禹祥,掌控全域性也有中山隼雄。

所以雷蘊榮可以不用太操心。

但是電腦公司不一樣,今後它是電子科技的代表性產品,科技含量很高,雷蘊榮不可能一直像現在這樣掌控全域性,算計競爭對手。

到時候雷蘊榮可能最多就是在研發方向上能夠提供一點建議,最後個人電腦產品的效能就要靠旗下的科研人員。

雷蘊榮現在對榮耀集團的管理方式,逐漸偏向於歐美公司的發展道路,去粗存精,不斷把非核心業務轉移給其他關聯企業。

自己只保留最有價值的核心技術及核心產品,從而實現公司的扁平化、高效化。

所以雷蘊榮想要圍繞著榮耀集團為核心,打造一個龐大的有競爭力的電子產業。

透過外圍企業的產品開發,讓榮耀集團的核心技術實現利潤最大化,而榮耀集團作為領頭羊透過不停的吸納周圍的養分,真正成為一家根基深厚的百年老店,而不是靠著雷蘊榮的幾個金手指曇花一現。

但想要真正形成一個產業,不是靠一兩個人、一兩家公司就能輕易實現的,雷蘊榮需要撬動更多資本的參與。

以最著名的矽谷為例,它的成功是一種大公司、風險投資和創業三位一體的文化。

大公司能夠吸引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聚集而來,並且透過大量的科研資金引領科技走向。

而許多優秀人才在大公司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技術之後,往往會選擇自己辭職創業,而風險投資為他們提供了起步所需的創業資金。

他們所形成的龐大創業軍團,源源不斷的為整個矽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其中有一些好點子成功了,它們或被大公司收購,或成為了新的大公司,這樣良性的迴圈體系,造就了矽谷持續的輝煌!

此時榮耀集團正在充當著香江電子產業的大公司角色。

透過榮耀集團的崛起,圍繞著遊戲、電腦等產品,香江正迅速形成一條新的電子產業供應鏈,越來越多的香江電子公司開始加入到這個體系當中。

以前的那種低端代工以及低端的消費電子產品已經越來越少人做了。

並且雷蘊榮在科研上持續不斷的投入,榮耀研究院的技術儲備已經不再侷限於最初的幾個單一門類,開始向傳呼機、無繩電話、隨身聽等周邊電子產品擴充套件,這也給整個產業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雷蘊榮剛開始也在奇怪,為什麼香江突然出現了這麼多的創業公司,後來在瞭解到這些公司大都和電子產業相關之後,他也大概明白了。

除了榮耀集團的崛起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以外,雷蘊榮的榜樣作用才是最關鍵因素。

雷蘊榮起家雖然不是從零開始的,但是當時雷家只是香江的一個小家族,資產不是很多,更何況他接手的時候,雷家還被分割出去了一半的家產。

但是雷蘊榮就是憑藉雷家的這點底子,發展成為香江首富,資產坐擁上百億。

仔細研究過雷蘊榮發家過程的人都知道,雷蘊榮之所以能夠有現在這樣的成就,在前期他的遊戲公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沒有遊戲公司提供的源源不斷的資金,雷蘊榮也不可能收購九龍倉,更不可能收購和記黃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