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六號,週一,今天是交易所重新開市的日子。

香江的四大股票交易市場同時燃起戰火。

剛一開市,百勝公司就在高盛和滙豐的操作下瘋狂吸納股票。

怡和同樣也不甘示弱,怡富公司也是開始不計代價的在二級市場掃貨。

除了這兩方以外,一些投資機構以及股民同樣不讓人後的購買九龍倉的股票。

所以開市不到一小時,九龍倉的股價就開始猶如坐上了火箭般極速上升。

20塊,22塊,25塊,一直漲到28塊九龍倉的股價上漲的速度才慢了下來。

在香江可沒有漲停板,如果有可能它能漲到天上去。

此刻手握九龍倉股份的公司或者個人股東都不約而同的將股票緊緊攥著,高盛還有怡和上門求購也都遭到了拒絕。

這下雙方也就只能在股市上真刀真槍的做一場了。

一整天雙方都是在股市上進行拉鋸戰,但是收購的效果卻不太理想,百勝公司這邊僅僅只收購了不到百分之二的股份,而怡和這邊也差不多。

實在是這件事情昨天被報道的很廣,特別是一些本身就持有九龍倉股票的人更是關注異常。

明眼人都知道九龍倉的股票將會是香餑餑,在第一天肯定大部分都不會這麼早出手。

所以怡和與雷蘊榮雙方都沒有買到太多的股票。

不過雙方顯然不會就這樣慢慢的耗下去,此刻都已經是短兵相接的時候了。

第二天,剛開市不久,百勝公司就公開宣佈,將以每股40塊港幣收購2000萬九龍倉股票,並且表示全部以現金收購。

這個訊息一公佈,大家就興奮了。

包船王和雷家大少出手果然是不同凡響,沒有扭扭捏捏,直接是將股價足足提高了十二港幣收購股票。

有些人動心想要落袋為安就將股票賣給了百勝公司,但有些人還是要貪婪一些,想要再觀望一番,看看股價能不能再漲一點,畢竟這樣的機會可不是常有。

但是怡和的動作也不慢,在百勝公司公開邀約收購沒多久,怡和集團也宣佈將以一股置地股票兌換兩股九龍倉的股票。

置地公司的市值可比九龍倉高出許多,目前市值在60.8億港幣,總股本7200萬股,每股的價格84.4塊港幣。

相對於雷蘊榮他們以40塊港幣每股收購股票,怡和集團看起來好像更優惠一些,算下來都是以42.2塊每股來收購了。

但是雷蘊榮拿出的可是真金白銀,怡和集團卻只是一分錢都沒出。

所以怡和這個措施一公佈再次引發熱議。

“時隔五年,翻版'置地飲牛奶'再度上演!”

這是無線新聞的頭版頭條!

然後各大報紙也迅速跟進,特別是香江日報,專門出了個特別版,給大家講述了怡和,置地,九龍倉與牛奶公司的前塵往事。

怡和集團由威廉.渣甸與詹姆士.馬地臣於1832年成立,它的起家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

在二十年後,威廉.渣甸的外甥威廉.凱瑟克進入怡和洋行工作。

但是由於威廉.渣甸的兒女都不願意離開倫敦,不想到東方這邊受苦,所以在1858年的時候,凱瑟克家族買下了渣甸家族所有的怡和股份,成為怡和洋行的第一大股東。

同時威廉.凱瑟克也憑藉自己的能力,在1862年成為怡和洋行的合夥人,1872年則成為怡和洋行的大班,自此,怡和洋行就被凱瑟克家族控制,一直到現在。

而當怡和進入威廉.凱瑟克時代就開始了多元化跨越式的發展,除了阿/片走私,更是在航運、鐵路、金融以及製造業上發力,成為當時遠東首屈一指的大集團。

1889年的時候,怡和集團為了發展地產業,專門成立了子公司置地地產,而且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沒多久就成為巨頭。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怡和與置地成為怡和集團裡的雙子星,而且當時為了更好的掌控置地,威廉.凱瑟克規定,怡和大班必須兼任置地大班,這一規矩一直傳承了近一個世紀,所以現在怡和與置地兩家董事會其實是同一套領導層。

在置地公司成立的同一時期,怡和集團為了服務航運業務,威廉.凱瑟克聯合英格蘭人保羅.遮打,合資成立了九龍倉公司,而保羅.遮打又聯合蘇格蘭人翠克.曼森創立了牛奶公司。

不過在1926年的時候,保羅.遮打因病去世,怡和集團則把九龍倉完全收入旗下,而且九龍倉經過幾十年的辛苦經營,也成為了一間大公司,自此怡和集團的三大旗艦初步成形。

牛奶公司的成立則是因為怡和集團沒有參與,所以在保羅.遮打去世後,它的控制權並沒有被怡和集團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