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我們打聽了,你說的那地址,住的鑲陽韓氏的韓二爺一家,目前任職於禮部,任主事一職。家裡目前住有8人,韓二老爺夫婦,兒子夫婦和一小孫子,還有就是三個大人,一個看門的管事,一個丫鬟,還有一個婆子,據說是侍候韓夫人的。”

“不過鄰居說很少見那韓夫人,幾乎不曾出門,據說是生病了。”

王寅回稟了他跟小三子最近探測的情況。

秦邵點頭,讓王寅去忙自己的。

祝老頭最近到秦邵家裡比較頻繁一些,如今是二月底,三月中旬馬上就是會試了,他們家裡吵鬧,只能過這邊看書。

最近上京很是熱鬧,其實年前就有學子陸陸續續從不少地方趕過來。

如今又陸續來了不少,應該都是京津冀距離附近的,距離稍微近些,就沒必要像閩粵及江南其他遠距離的學子一樣提前一年或者更早進京。

江北的學子一般都是年後才會上京,正月中下旬到達順天府,更近些的提前一月或半月到達。

所以,如今這個時候,是整個順天府最熱鬧的時候。

且每個地方的學子入住一般都會選擇同鄉比較多的地方,漸漸就形成了各地的會館。

縱然上京的房價有朝廷壓制,但畢竟是黃金之地。

一些商賈或者京師做官的人,為了籠絡這些學子,也為了給自己鋪路。會在上京集資買房,當作聚會所,讓參加會試的學子居住,漸漸就形成了各地域的同鄉會館。

“自明,聽說十八房制名額已經下來了!”

一早,祝老頭就興奮地到秦邵這通訊兒。

十八房其實就是皇帝任命的主考官,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十八人,也即是傳說中的“十八房制”。

主考官在閱卷的時候有很大的權利,不同人所治內容不同,喜好也就不同。

大明科舉考試的內容為四書五經,但也並非都要考。

四書是必考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選一項即可,即為治一經。

大明學子治《詩》、《書》、《禮》、《易》居多,治《禮記》、《春秋》的相比較少些。

到了後期更是少。

原因被大明奉為圭臬的程朱對《詩》、《書》、《易》做了註釋,很多學子覺得那就是官方註釋。

而另外兩本沒有注視,尤其是《春秋》微言大義,相比較不好研習,所治之人也相比較少些。

因為參加科考,秦邵為了解裡面的門道,打聽了很多資訊。

就他所瞭解的先前幾屆會試,治《詩》的有三千多人,易經和書經的有二千多人,而《禮記》和《春秋》的均只有六百多人,相差了將近五倍。

考官名額下來之後,很多學子就會打聽那些考官所治本經,有些學子為投機取巧,會故意選擇考官所治之經。

秦邵覺得這樣其實作用不大,士子選擇何經作為本經,往往與其家學淵源、導師的影響、就讀縣學、府學的影響有關。

很多人專注一種已經很多年,突然改變,除非都學得很精通,不然還不如做熟的好。

至於是哪位考官,畢竟閱卷人多,只要你做的精彩,一般是不會被埋沒。

越瞭解這古代科考,秦邵其實越覺得公平。

考官包括很多要員基本都是科考衝殺出來的,他們多年苦讀,明白其中的不易,只有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學子,才會讓眾人心服口服。

這也是正統進士出身的官員在朝廷總能高人一頭的原因。

“夫子,你這些年研究《易經》已經透徹,無論閱卷官是誰,以你的水平正常發揮,獲得進士並非難事!你現在應該考慮的是科考有充沛的精力,需要準備的是考試的東西。”

秦邵建議道。

祝老頭畢竟已經五十出頭的年紀,精力包括身體方面都不能跟年輕人來比。

還有透過了解,秦邵覺得祝老頭那兒媳不怎麼賢惠,會試並不管飯食。

三天考一場,要考三場,呆在號舍9天,對人那可是極大的考驗。

很多學子學習能力不差,會試一直落第,也有體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