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一月,袁紹令書記官陳琳撰寫討操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袁紹親自出徵。

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隨軍謀士,大將顏良、張郃為帥。

六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南下,欲渡過黃河,直取許都。

曹操自然積極應戰。

顏良統軍十萬,進駐白馬,袁紹則率領大軍至黎陽。

袁紹想一鼓作氣,快速擊潰曹操。

但事與願違,僅僅白馬一役,就鏖戰了數月。

最終,曹軍擊潰顏良所部。

沒有騎著赤兔的關羽,顏良雖然狼狽而逃,倒是全身而退,活了下來。

不過,介於袁紹勢大,軍中又多騎兵,曹操不敢在開闊的黃河以北和袁紹決戰。

遂遷徙當地民眾,渡過黃河,撤向官渡。

黃河以南,是曹操的地盤,在這裡決戰,自然對曹操有利。

雖然白馬失利,但袁紹依仗兵馬雄厚,人多勢眾,決戰心理不變,依然揮師渡河。

渡河後,袁曹兩軍在延津再次開戰。

袁紹派出劉備和大將高覽出戰。

對了,這個時候的劉備,依然在袁紹帳下。

結果,再次被曹軍打敗。

不僅敗了,連高覽也被夏侯惇一槍挑殺。

有這樣的結果,其實很正常!

沒有諸葛亮也沒有徐庶,劉備那點軍事能力,哪能和擁有一大堆謀臣的曹操相比?

高覽更是一武夫,謀略匱乏。

何況,關、張、趙固然勇猛無敵,可典韋、許褚、夏侯惇等將,又豈是吃素的?

沒有張繡降曹一事,也就沒有曹操強納縐氏一幕,那麼,不管是曹安民還是曹昂,亦或典韋,自然還在。

兵法軍陣不如,猛將不敵,失敗理所當然。

高覽雖號稱河北名將,名氣頗大,但距離顏良、張合這等猛將,還是有不小差距。

死於‘千軍猛將’夏侯惇槍下,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如此,白馬、延津兩戰,袁軍損兵折將,銳氣大挫。.c0m

曹操是個謹慎小心的人。

並沒有因為此前兩戰獲勝,就得意忘形。

相反,曹軍雖勝,卻再次撤退,引軍回官渡駐防。

曹軍退還官渡後,袁軍集結於陽武。

軍中多名謀士勸解,讓袁紹放棄快速決戰的想法,但袁紹皆不聽。

也是。

阿滿那廝,我袁本初還有不瞭解的?

在我四世三公之家面前,宦官出身的阿瞞,天生就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