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江陵軍沒有發現楚家船隊的位置,他們就永遠掌控著主動權。

透過不起眼的小船隻,偽裝成漁船,他們能大體瞭解江陵軍的佈局,看穿他們大體的弱點。

按理說,楚家船隊是不可能在敵軍的眼皮子底下,跟大涼軍主力取得聯絡的,不過陳飛跟他們有極高的默契,在正面不斷地威逼江陵水軍,逼得江陵水軍難以分出太多的戰船回援,無法給楚家船隊太高的默契。

江陵之地,說大不大說小可也不小,這麼長的水道,依靠著留守的江陵水軍船隊是絕對護不過來的,所以楚家船隊依然能不斷地得到偷襲機會。

接下來他們沒有急於對其他的水寨發動突襲,而是利用宋楓等戰士可以快速登陸而且在陸戰方面同樣擅長的特點,在偏僻之所登岸,對於江陵郡陸上的運輸線不斷地進行打擊。

他們突然改換手段,打得江陵軍暈頭轉向,留守於江陵城的主將更加無法分清大涼軍接下來的突襲目標,防無可防。

杜鵬陷入兩難之中了。

他發現戰局的發展根本就沒有按他所預想得發展。

在前線,他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但大涼軍卻不給他決戰的機會。不論是北方的襄陽軍還是南方的大涼主力,都跟他保持著若遠若近的距離,根本不讓他得手。

各軍嚴格按照杜鵬的命令,彼此之間不能離開太遠,以“龜殼”的架式準備迎戰大涼軍。

這樣的陣型,移動起來實在笨重,完全無法對大涼軍展開追擊。

更加嚴重的問題,還是水上。

為了支應江陵軍的外線作戰,江陵水軍已經面臨著比較大的保護運輸線的壓力,不得不將船隊分散。

現在倒好,江陵郡內部水道反而被敵軍不斷偷襲,而且留守的船隊面對楚家船隊毫無辦法,被打得狼狽不堪。

假如他要再次分散水軍回援,那在正面戰場,江陵水軍將完全不是大涼軍的對手,有可能一戰再次被重創。

杜鵬明明手上依然有一戰之力,江陵郡還沒有受到大涼主力的進攻,他的心裡竟然開始產生一種畏懼感。

無關於兵力多寡,而是一種戰局發展完全脫離自己掌控的無力感引發的畏懼。

自己的應對,似乎完全在那個小皇帝的算計之中,每一步都讓杜鵬非常被動。

杜鵬同時還要面對著手下將領的壓力。

江陵越拖越亂,不論陸上還是水上交通都不斷被襲擾,他們卻連敵人的兵力都搞不清楚。

後勤越吃力,對於大軍士氣的影響也越大。要知道江陵軍主力都在外線,每日的後勤供應都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

假如再拖下去,他們就無法保持給將士們的穩定供應,若是出現飽一天餓一天的狀況,即使大涼軍願意與之決戰,只怕他們也再無勝算了。

所以,很多激進的將領紛紛站出來請戰,希望改變現在的“龜殼”戰法,更加主動地求戰,甚至不惜殺入江夏郡中!

看到這麼多心腹重將都在求戰,杜鵬的心裡也發生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了動搖。

主動求戰,未必不是解開目前僵局的可行方案啊。

江夏郡說是大涼軍的地盤,但是朝廷大軍剛剛佔領,民心未附,地形未熟,更有大量的小城將士還算是“趙廣”的部屬,對大涼軍抱著仇恨的態度。

雖然他們對江陵軍也未必有好感,但至少江陵軍與大涼軍算是在“公平”的狀態下一戰。

至於挑選的目標,必須是南方江夏的敵軍主力。

江夏方向有一萬敵軍,而襄陽方向僅有五六千之數,對於江陵的威脅,自然是江夏方向更大一點,而且敵軍主要的攻城器械也集中在江夏。

襄陽的兵力並不足以威脅江陵城的安全,杜鵬就用擔心他們從背後直襲江陵。

真正讓杜鵬下定決心的,卻不是激進主戰的將領,而是那些膽小保守的將領。

因為大涼軍在江陵郡腹地搞得天翻地覆,也使得許多的將領難以安心在前線作戰,相對於激進求戰派將領,他們更希望主公能領軍撤回江陵去平定內部,將大涼軍驅趕出去。

就算是讓江夏與襄陽的大涼軍會合又如何,他們的總兵力依然不足,合兵一處之後,同樣無法與江陵大軍正面對抗,何況大涼軍擺明了不想跟江陵軍決戰,自然是穩固內部更加重要。

杜鵬心中警惕。

表面上看,這些保守的將領說得也有道理,然而身處戰局之中,他能感受到更多的東西。

這些都是部將們想出來的“藉口”!實際上反映出的是他們內心的不安與隱藏的恐懼!

假如杜鵬真的聽從了他們的意見,一戰未打自己先撤兵,那會給所有將士強烈的心理暗示。

他們可能是怕了大涼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