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那些豪族的膽小和“配合”,項陽大軍很快就收集了巨量的糧食。

若是把軍士全都派來運糧,未免太浪費了點兒,項陽頭腦一轉,決定開始成立“新軍”。

當然,說是“新軍”並不嚴謹,準確地說,是更加正規化的民團組織,項陽將之稱為“民兵營”。

項陽的手中,不但有多餘的糧食,而且還有無數現成的兵器。

在擊潰魯海澤的大戰中,雖然那些軍隊逃出了山,但是為了逃命,他們將兵器丟了一路,最後自然成為了項陽大軍的戰利器。

與其把那些兵器丟在山裡生鏽,還不如利用起來,分發給新成立的民兵團。

這些民兵團還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暫時只能擔任炮灰角色,無法發揮太強的戰力。

不過,那都是暫時的。

項陽將之視為正規禁軍的“預備營”,可以在戰事激烈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補充兵力。

平常的時候,這些民兵團也能跟豪族的護院族人們較量一下,同時負責更大範圍的情報收集。

那些普通的村民,都從大涼朝廷得到了分來的糧食,甚至連豪族的土地也被分配給了普通的百姓。

這就保證了,所有的百姓與民兵營們對於項陽的絕對忠誠,只有項陽才能保證他們得到的利益不會被強行收回,保證他們將來不會受到各個豪族的報復。

大家參與民兵營,不僅是為了大涼皇帝陛下效命,更是為了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

若是真的被嶽虎軍或者豪族們殺回來,現在獲得的土地和糧食,絕對保不住的。

項陽只用了最簡單的一招,就將關中的百姓與他們綁在了一輛馬車上,甚至得到了大量的潛在兵員。

跟隨項陽突圍出長安的文臣雖然不多,但也有幾位,他們跟隨項陽下山,立即重建了地方官吏體系,保證他們對於大涼朝廷的效忠有足夠的延續性,而且將來再想把這些村民們組織起來時,要方便許多。

在項陽的堅持下,這些基層官吏,選取的都是在本地較有名望的鄉老和寒門士子,引這些原來在此時根本不可能為官或者不受重視的群體,進入大涼朝廷的體系之中。

在此時代,是講究士為知己者死的,項陽於微末之中簡拔他們,雖然現在只是掌握一村一鎮的小官小吏,卻已經得到他們心中的感念。

而且,以當時的價值觀來說,既然這些鄉老和寒門士子接受了大涼朝廷正式的策封,那就是項陽的臣子。

在大涼朝臣與易安等軍方將領看來,做到這一步,他們已經盡取民心了。

但是,項陽做得卻更加深入。

他從更加基層的普通百姓入手,要求在朝廷中任職的寒門士子教授百姓識字,同時告訴他們,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天然具有爭取自己利益的權力。

設下專達“天聽”的聞方院,若有地方官吏處事不公,侵吞他們剛剛分得的土地,或者從豪族那裡分配的戰利品不公允的,可以直接透過聞方院上達天聽。

項陽向所有百姓許諾,只要接到聞方院的上奏,必定會親自處理,還百姓們一個公道。

如此之事,對於簡直已經超出了百姓們的期待!

如果說,之前的長安之戰,擊潰魯海澤的大戰,讓眾人見識到了項陽在軍事領域的超強實力,那麼現在項陽一連串的施政措施,則讓眾人對於陛下的為政之能,大為敬佩。

現在,因為嚴厲打擊了最難啃的那些豪族,再加上盡得人心的政策,在民心歸附的情況下,大涼等於恢復了部分村鎮地區的實際有效統治!

當然了,以此刻大涼軍的處境,已經經不起任何“意外”,所以項陽必定會讓大軍主力在山上過冬。

不過,他們掌握的村鎮越多,越容易收集過冬物資,同時在情報上也有很大的幫助。

叛軍主力都集中在幾處郡城之中,只要他們有所行動,或者是長安又派來的大量援兵,項陽必能提前收到訊息。

在確定嶽虎陣營的大軍的確偃旗息鼓的情況下,再加上許多原本要攻克的豪族自己就先逃了個乾淨,根本不需要他們耗費軍力強攻了。

為了加強我大涼的“軍民情誼”,項陽直接撤回了大部分的將士,而且還安排他們做一些親民活動。

比如說幫著打井啦,修房子啦,挖水渠啦。

對於有組織的軍隊來說,這些事情比起一般的村民自己幹有效率得多了,而且非常輕鬆地就在百姓們面前“刷存在感”,很快就得到了百姓們的交口稱讚。

而對於將士們來說,這些要求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