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已經被炸開了花,下面的叛軍幾乎全都蒙了。

他們以為既然是魯海澤的主力受到伏擊,那麼大涼官軍自然也應該在大山深處才對,沒人預料到會在山口處遭遇突襲。

長安攻防之戰,很多叛軍對於炸藥包的畏懼比起嶽虎的精銳更大,這種明顯特徵的爆炸聲,直接把他們帶回到那一天的攻城地獄。

易安選擇的時機也非常巧妙,叛軍行至一半,不但警惕心大為降低,軍隊陣勢混亂,而且指揮他們的主將也騎著高頭大馬進入了山中!

伏兵盡出,炸藥包的威力不但造成了大量兵士的死亡,而且還炸下了許多樹木甚至震動著山石滾落,瞬間,山口通道等於被短暫地截斷。

在他們的弓箭手不斷射殺之下,叛軍根本不可能有機會重新疏通通道,讓內外兩部人馬重新融合為一。

而大軍的主將,現在已經陷於山中,他也處於兩難之境。

按命令,他是要不顧一切,帶領著所有的手下,衝入山中解救魯海澤的。

然而,魯海澤本身是嶽虎的親信,他帶領的也是嶽虎的精銳。

但是他們的軍隊不是啊,他們本來屬於舉兵倒涼的“義軍”,本來就跟嶽虎不是一條心。

若是正常的戰機,他們看在同為“友軍”的份兒上,也不至於做出見死不救的事情。

但是,此刻,他們自己先陷入了危機之中,一旦混亂形成,在危險的地形之中,必定會不斷擴散,最終影響全軍。

而且,後路被斷,那就把叛軍陷入不能敗的境地,若是此刻敗戰,他們進入山中的軍隊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若是主將還在山口之外,那還可以冷靜判斷,反正他自己是絕對安全的,只要讓別人拼命就可以了。

但,此時牽扯到他自己的生命,就只有唯一的選擇了。

放棄山中的魯海澤,先反擊山上的敵軍,只要能壓制他們的弓箭手,那就能重新打通山口少量的石塊和樹木。

易安與霍飛勇的軍隊的確佔據了地利,但是,他們的人數就是最大的弱點和破綻。

進入山間的也有大軍數萬,他們總能找到地勢較緩,可以直接登山,同時大涼官軍的兵力不足的山坡。

只要他們能衝上來,就可以在同等的地利條件下,進行作戰。

但是,他們卻無法預料到,這次所面對的,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精銳之軍”,而是他們從來沒有見識過的“特種作戰”!

不錯,論兵力,易安和霍飛勇都抽調不出足夠的兵力防守各處山坡。

所有的主力,必須持續不斷地對山口處的敵人進行打擊,增大他們的混亂。

但,剩餘的少量戰士,依然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他們在遠距離上透過弓箭造成的打擊格外沉重,哪怕沒有密集地箭雨,也能壓制住叛軍往山上衝過來的先鋒。

同時,他們的人數較少,作戰也非常靈活。

這些人根本不必拘於一片障礙物“陣地”的得失,完全以襲擾為主,只要能對他們的“有生力量”造成打擊,不斷地後退也是可以的。

在這麼短時間內的特訓,還不足以讓各個“戰鬥小組”瞭解什麼是真正的特種作戰,不過他們嚴守項陽為制定的三條策略。

其一,絕對不與敵人正面作戰,不給敵人發揮人數優勢的機會。

其二,殺傷敵人,大於堅守陣地。

其三,利用他們的注意力,必須放在主力大軍的身上,進行襲擾作戰。

只要嚴格按照這三點作,他們也等於做到了這個時代的山區特種作戰要求了。

現在頭疼的就是數量更多的叛軍了。

他們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才能“攻”上山頭,但是幾乎看不到敵人的影子,沒能造成任何殺傷。

這樣的“成功”,讓叛軍沒有絲毫的成就感。

不過,既然已經攻上山來了,那就按原來的計劃,橫向地對敵軍主力發起攻擊吧。

但是,就在他們整理陣型的時候,還是不斷受到弓箭的襲擊。

易安的手下雖然人數不足,但是,他們提前展開陣勢,可以從隱秘的多個角度同時對一部叛軍進行遠端打擊。

叛軍現在有心想要立即向易安主力發起進攻,但是剛剛衝上山來的數量不足,而且也無法列陣,整個都成為了遠端射手們的靶子。

沉不住氣的叛軍將領,立即下令,對這些討厭的蒼蠅進行追殺。

但是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