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在擔憂自己累了,闖不動江湖了,想要安定下來的時候,戴冠卻名聲大燥熱,成為江湖上眾人津津樂道的超級新星,甚至是最為底層的販夫走卒,那也是聽說過戴冠的大名的,都幻想著能結識一番就好了,畢竟聽說戴大俠起於微末,平易近人,更是不會看不起他們這些底層人物,反而多次為最為普通的百姓出頭。

可謂是江湖上的清流,貧民的曙光,最接地氣的高手。而且聽說戴冠是商賈之家的女婿,家中收留了不久前還名滿梁州的第一花魁顏玉兒,如今的顏玉閣主人,就是那位花魁在打理。

除此之外,戴冠結交的人物,那也是不拘一格,既有才華橫溢的讀書人,更有位高權重的地方大員,也有那家裡都揭不開鍋的貧寒士子,更有那商賈之人,但是相處下來,沒有任何人對他不滿意的。

尤其是最近螳螂川鄭氏跟戴冠的合作,可謂是把這一點給證實得清清楚楚,要知道,鹽礦比起商賈來說,名聲還要差一些,那是有一半草莽特性的組織,說白了就是獨霸一方的黑道中人,是很不為人待見的勢力。

可是戴冠絲毫沒有顧忌這些,反而是拼了命在幫助螳螂川鄭天博,為此不惜跟其餘三巨頭以死相博,最後總算是擊敗其餘幾大勢力,將鄭天博給推上頂峰,成為螳螂川霸主。

當然,這也讓很多人因此受益,尤其是生活在螳螂川的

貧民百姓,家中男人在礦上討生活的那一群人,對戴冠,是十分感激的。因此他們家裡出來行商的人,在一路聽說了戴冠的風光事蹟後,感覺自己臉上都有光,因此在外行走,自帶了幾分自豪神色。

別人一旦問起戴冠,他們絕不吝嗇誇獎,那是把發生在螳螂川的事情給添油加醋說得天花亂墜,當然其中也適當加入自己的存在感,惹得外面的人十分羨慕。

然後他們就滿足的繼續行商,繼續向另一撥人吹噓戴冠。還別說,這些人就喜歡聽這些,感覺很是精彩,經常是聽得津津有味,然後還忍不住討論一番,都幻想著自己要是戴冠,該怎麼出來行俠仗義,起碼天天都要露臉一回,讓所有人都崇拜自己。

一處稍顯開闊的地帶,路邊有人支起了茶棚,在此賣茶給過往行商,經過此處的行商,正是飢渴難耐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買幾碗茶,就著自己帶的乾糧,吃飽喝足之後,再上路,也就有了力氣。

於是許多人聚集在此處喝茶,店老闆是個五十多歲的漢子,最近生意很好,他掙了不少錢,心情不錯,於是就擴建幾間茶棚,招募了幾個夥計,把這茶館的生意給提升了一個檔次。

在茶棚後面,還開闢了一塊場地,搭起了馬槽,準備了不少草料,有過往客人、行商沒有備足馬料,就可以在他這裡來補充,收費公道,五文錢一匹馬的量,誰

都買得起。

而茶館裡的茶葉,也豐富了不少,大概分出了三個登記,最好的是普洱明前春茶,然後是大葉種差碧螺春,最次的,就是秋葉粗茶。三種茶三種價格,對應不同的消費人群,可謂是各取所需,十分人性化的服務。

之所以生意火爆,還要從胡氏鹽行說起,當然,這其中最大功勞的獲得者,非戴冠莫屬,因此這個茶館老闆,那是對戴冠崇拜得很,恨不得把他供起來,畢竟他一天能掙這麼多錢,全靠道路安全,行商眾多,而且最多的,就是鹽行商隊。

而且鹽行商隊的人都不缺錢,每次到他這裡,都會停下來歇腳喝茶,一來就是百十號人,那是真的在給他送錢啊,因此老闆對於胡氏鹽行,對於戴冠,那是萬分感激,所以有人說起戴冠的故事,他是絕對會大家追捧的,往往起鬨讓知道的人多講一些, 他可以免費請那人喝茶。

有了這條規矩,許多人都很是上心,想方設法都要多打聽一些戴冠的訊息,以備下一次在這裡喝茶可以免費,而且可以選擇最好的茶葉。

雖然那也沒有多少錢,他們誰都不差這一點,但是有便宜佔,誰都不會錯過。

關鍵是這不只是佔便宜,更重要的是可以好好的露臉,這是最讓人出風頭的事情,尤其是他們這些底層人物,這樣的機會可不多,要是能讓大家聽自己講一次話,那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於是他們就會想方設法蒐集關於戴冠的資訊,然後加工潤色一番,開始了他們的探討之旅,於是只要在茶館稍息,總是能聽到關於戴冠的事情。

受益最大的,當然是茶館老闆,他的茶館,儼然成為了戴冠故事交匯集散中轉站,南來北往的人們,把傳奇大俠戴冠的事蹟給匯聚在此,然後繼續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於是乎,有幾滴墨水在肚子裡的茶館老闆,就開始了他的話本改編之路,把戴冠一些經典的故事給改變成話本,然後花錢請了說書人,湊著人多的時候,就開始講起了戴冠的故事。

這樣一來,沒聽說過的人,就能系統的瞭解傳奇大俠戴冠的光輝事蹟,而其餘知道一些的人,則可以進行補充自己的資料庫,至於那些走在前沿的人物,則更加有利可圖,他們把最新訊息提供給茶館老闆,可以獲得免費喝茶好幾十次的資格。

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局面,既能在愉快的氛圍中討論偶像人物,更有免費的茶喝,還能好好的修整一番,何樂而不為。

而茶館老闆就更不用說了,有了這一個籌碼,許多人那是慕名而來,茶館的生意自然持續火爆,因此店面擴了又擴,都是爆滿的狀態,根本不會說虧本的情況。

所以他那是既賺足了名聲,更是賺足了銀兩,於是乎,老闆的思維和眼界也開闊了,開始跟上一層樓,把茶館給擴建為酒樓了。

然處於山野之處,全靠行商照顧生意,而且很少會有人在此住宿,但是他一點也不擔心,而是精心計劃之後,打出了兩塊招牌,一個是菜品,那都是時鮮山珍,全都是市面上少見的風味;二是品牌,酒樓打出了遠離喧囂,親近自然,怡然山水,享受寧靜,樂山水而望煩憂。

一系列的說辭,讓一些寄情山水的人物十分喜歡,而那些吃貨們,更是有了大飽口福的機會,於是乎,酒樓很快開了起來,並且跟老闆預想的一樣,生意火爆,客人那是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