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自成、張獻忠的行為,大明對於戰爭的主動權更加的落寞。

同時越發暴露大明貌似強大,實則虛弱不堪的本質,大明的最高統治者已經陷入了極大的苦悶當中。

儘管崇禎在病榻當中,對著一幫內閣成員為楊嗣昌極力辯解。

可是各部給事以及御史言官等紛紛上疏,要求追究楊嗣昌的責任。

“楊嗣昌擁兵自衛,一無成功。”

“襄陽失,荊南則有剝皮之恐,洛陽失,開封有累卵之危。”

“楊嗣昌有六條可斬之罪:一是失去藩封,陷郡縣;二是參撫臣以逃避自身責任;三是以《華嚴經》滅蝗,頌咒消賊;

四是張獻忠入川,讓其單騎脫逃;五是賄賂監軍;六是結交朋黨。”

“楊嗣昌奸欺誤國,請用袁崇煥例,千刀萬剮,傳首九邊。”

朱由檢因為楊嗣昌是自己力排眾議,特簡奪情委以重任的,大小臣工的群起責難,有損他的“明主”形象。

於是,他把六部九卿、科道等官召進宮內,宣稱:

“楊嗣昌系朕簡用,擁兵不效,朕自鑑裁,況尚有才可取。”

接著他訓斥上疏的臣工是“你們故意排斥他,意欲沽名,本該重治,爾等又說朕庇嗣昌,姑饒你們這一遭,朕已經派靖遼侯前去相助,靜等佳音,此事勿要再提。”

崇禎不僅沒有追究楊嗣昌的罪責,反手就給他提拔他為太子少保,希望他再接再厲。

大小群臣們見皇帝如此護短,只好緘口不語。

無論是崇禎派出去的督師,還是一朝五十輔臣,沒有一個人能像楊嗣昌這樣獲得他無條件的信任以及支援的。

甭管你們如何說他,朕都不會處罰他的。

崇禎對於張獻忠李自成,分別派出去了吳國俊以及傅宗龍等人。

而盤踞在西北的錘匪賀今朝,暫且與他達成和談,倒是不需要過多關注。

因為想要關注,也沒多少實力的。

反倒是遼東韃子派人在義州屯駐,且耕且戰,設營挖塹壕,把錦州團團圍住。

再加上金國風戰死,崇禎內心越發的憂愁。

為此把他親筆題寫的“滅寇雪恥”條幅傳示群臣,表明他堅定的信心。

大臣們深知皇帝御筆“滅寇雪恥”四字的分量,都不敢貿然奏對。

獨有新任禮部右侍郎蔣德璟似乎胸有成竹,出班跪奏:

“陛下“滅寇雪恥”四字,就是中興大有可為!

臣每見陛下傳諭戶兵各部,及申飭各邊督撫等官,睿慮精詳,無不周密。

只是各邊未有力行!”

聽到這話,崇禎臉上連連贊同。

朕如此殫精竭慮,考慮周詳。

大明到如今這種被動的局面,全都是各邊未曾如實按照朕的計劃實施。

“陛下,就如練兵一事,中飭再三,其實兵何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