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倒是有些不滿意此番的戰果,這些明軍人數不算多。

而且審問俘虜之後,那個領頭的官軍是左良玉麾下的將領,只是偏師。

尤其是圍困這波官軍之後,其餘官軍根本就沒有救援的打算。

他已經給了這波官軍掙扎的機會,且故意放跑了幾個信使去求救。

但偏偏無人來援!

李定國不覺得自己冒充張獻忠的訊息走漏了。

最終只能怪罪於明軍的傳統技能: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如此想來,在邏輯上便順通許多。

李定國取得了大勝之後,給了楊嗣昌極大的壓力。

畢竟左良玉不聽他指揮,對戰張獻忠打了打勝仗。

汪雲鳳聽了他的指揮,對戰張獻忠,被打的全軍覆沒。

如此戰果對比,更加讓眾將對楊嗣昌的軍事指揮能力不相信了。

此人要是真有指揮能力,在清軍入塞的時候,為何還會毫無作用?

讓清軍擄掠那麼多還平安順利的返回遼東,甚至連最能打的督師盧象升都戰死了!

先前楊嗣昌制定的十張網計劃,抓住了高迎祥不是挺有成效的!

怎麼親自指揮作戰後,他就變得如此拉了?

左良玉、李國奇、鄭崇儉等人皆是為自己沒有聽從楊嗣昌的調令,感到慶幸。

什麼叫做窮寇莫追啊?

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楊督師果然沒有洪盧二人強。

在他的指揮下作戰,遲早得被他給坑死嘍。

楊嗣昌初出茅廬第一次當督師,但底下的軍將們可不是第一次給督師當打手。

但楊嗣昌不覺得原因是這樣,還在他身上,錯的別人,絕不可能是我。

他堂堂督師,身負皇命,打了敗仗,這鍋能按在自己個的頭上嗎?

要怪就怪底下的諸軍不配合。

若是大軍齊發入川,那張獻忠如何膽敢設伏?

不遵從他調令的那麼多人,楊嗣昌思來想去,先把左良玉給排除在外。

畢竟這個人是有能力的,以後剿匪還得用到他。

挑來挑去,他發現陝西總督鄭崇儉可太適合背鍋了,就是此人畏戰不前,才導致大敗。

楊嗣昌在崇禎手底下效命如此長的時間,對於“分鍋”的經驗是極為豐富的。

於是,崇禎就接到了汪雲鳳全軍覆沒的訊息。

以及楊嗣昌彈劾鄭崇儉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