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工廠接收(第1/2頁)
章節報錯
把人比成貨物。太不把女性當人了。
張誠鼎哈哈一笑說,只是打個比方。
夏永山又懷疑他:“你父母能夠同意嗎?”
“我讓妹妹暫時不要講。”
“這麼大個事情,他們遲早會知道。聽說你父親還很強勢,而且你們家裡為董晨晨搞一張單位手術證明,連你父親都找了工會主席?不要對我鼓眼睛,這麼大的事情,遲早都有知道的那一天,會讓你同意嗎?你可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子。”夏永山真的為老同學擔心。
“那就看我強大不強大了。”張誠鼎從來不強勢,今天去說的很有信心。
兩人騎著腳踏車,一直朝東方服裝廠趕過去。夏永山看見對方把車輪蹬得飛快,用力趕上他,鄙夷地說:“你就一個知青,跟普通農民一樣。而且還不是強勞動力,每天拿的工分與農婦差不多,你怎麼讓自己強大起來?”
大功快告成,張誠鼎很興奮,哈哈一笑,說,酒壯慫人膽,那是假話,其實錢才壯慫人膽。能搞到錢就有路子,就有膽氣,就有豪氣。”
“你能搞到錢?搞什麼歪門邪道是走不通的。”知青組長警告他。
“你們有權,權能生財——”
夏永山馬上打斷他的話:“那是貪官行為。我們家沒有貪官。”
“但是但是,有權好辦事。學會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我們沒有好爸爸。我的數理化也派不上用場。所以我要走另外一條路。”
幫了人家的忙,還要被人家嫌棄?夏永山很不痛快:“沒有我的好爸爸,你的事情還好辦嗎?”
“別生氣,別生氣,我怎麼感謝都來不及,我總想著,以後飛黃騰達了,再來報答你。”
“飛黃騰達?黃粱一夢差不多。”出水再見兩腳泥,就是以後政策放寬了,他能夠招工進城了,也不過進城當個工人,大不了像他爸爸一樣是技術人員,也未必混得開,還說什麼報答?只是自己心善,樂於助人,幫助老同學,就像當初帶他們到夏橋插隊一樣,找個好單位,有個好去處,不辜負朋友一場。
兩人說著笑著,腳踏車飛奔到了東方服裝廠。
進了廠長辦公室,有人告訴他們,廠長在開會。要開到什麼時候?誰也說不清楚。張誠鼎性急,就說,是副主任打電話的。說話的聲音有點大,會議時就在隔壁,裡面人聽到了,首先出來的卻是馮有貴。
還說等一等的,張誠鼎拉大旗做虎皮,夏永山制止來不及,有點尷尬,從會議室出來的其實他認識的人,馮家老大,情敵見面,分外眼紅。這不就是馮有珍的哥哥嗎?還不知道他居然也在這個廠。而且在會議裡,裡面的人不多,看起來還是頭頭腦腦的,這個傢伙,不是一般的車間主任吧。
“呵呵,來頭不小,副主任的兒子來傳達副主任的指示了。是不是開什麼後門啊?”
廠長也聽到聲音了,走出來,聽馮有貴說,自然把目光投向夏永山,一樣的英氣逼人,頗有夏雲海那樣的架勢,說話也很客氣:“從廣溪縣調動來的,我知道了,辦理手續去吧。”
跟著就把辦公室主任喊出來。讓他去找人事科長開接收證明。
邊上就有人有人說了,廠裡也不是很缺人,還從廣溪調人來,這是個什麼人才?
馮玉貴在邊上冷冷一笑:“你們那就是與唯馬首是瞻,頭頭腦腦的一句話,你們跟著跑的屁顛屁顛兒的。廣溪縣的都能進來,我們本市的人為什麼進不來?就因為我們頭上沒有官帽子嗎?
知道他說的是誰,廠長就說了,這一個不是招工進來的,是調動工作,當然有內情。廠裡後面的任務很重,勞動密集型企業缺人手,誰要調動進來的,只要願意做縫紉工,廠裡敞開大門的歡迎。
馮永貴加了一句:但是隻要調動才有辦法進工廠,是不是?
他說的陰陽怪氣的,夏永山不是為自己的私事,所以也理直氣壯的回答:“為你妹妹同學的未婚妻辦理調動。”
給張誠鼎幫忙的?那個小個子的未婚妻?真是的,先長的眉毛,不如後長的鬍子,這小子怎麼都談戀愛了?還要調動回家鄉?我的未婚妻呢?還在家裡剝大蒜,而且這還是官方承認的——否則,廠裡怎麼給落戶口?我更有理由,只是,不是招工的,不是正式工人,哪怕臨時工也可以呀。
夏永山作用大大的,朝中有人好做官嘛,也好進工廠啊。領導說話總是有用的。看起來,跟這小子不能把關係搞砸了,以後還要依靠他呢。我們何必當敵人呢,看他的架勢,是要走一條當官的路,童真真絕對是他進步的障礙,他沒戲我有戲。
醒悟過來的馮有貴大肚能容天地,馬上熱情洋溢,先與張誠鼎握握手:“呵呵,以後你就是我們工廠的家屬了。”
然後,又對著夏永山肩膀拍了一下:“小夥子,你和你爸一樣英俊瀟灑,要成為我妹婿就好了。”
本來就是冤家對頭,現在這麼熱情洋溢,夏永山很不適應,會議室那些人都在笑,他彷彿受到了調戲,也不理睬,只是對著廠長說:“你們開會吧,打擾了,多謝多謝。”
張誠鼎也連聲道謝,跟著去辦手續,拿到了接收單位的證明,又一起趕到勞動局,就等待勞動局與廣溪那邊對接,辦理其他手續了。工作人員很客氣的告訴他們,不要著急,耐心等待。
看見老同學滿臉開花,那興高采烈的模樣像個孩子。夏永山也鬆了一口氣,一手推腳踏車,一手拍拍他的肩膀,說:“小子,我變成為你跑腿的了,一直忙,忙到現在,耽誤了我的學習時間,考不上怎麼辦?”
“你怎麼會考不上呢?你如果考不上,所有的考生都考不上了。”張誠鼎進一步說,“大恩不言謝,希望我有能報答你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