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就在董卓身旁,將其表情盡收眼底,連忙道:「相國放心,張伯慎對你觀感甚好。前幾年西羌叛亂,孫文臺惡語中傷,他還對你百般維護。如果真能得他支援,相國可說萬事無憂矣。」

聽王允如此一說,董卓面色一鬆,點了點頭:「也好,那司徒一會去辦,就召張伯慎回來。」他想了想,卻又補充道:「至於太尉麼,還是咱家兼著。嗯,就讓他先掛著衛尉一職好了。」

衛尉是九卿之一,官也不小。用來安置張溫,也不算太過委屈。最重要的事,這節制天下兵馬事的太尉之職,董卓仍牢牢攥在手中。顯然他對這些士族,仍然心頭存疑。

王允呆了呆,似也沒料到這種結果:「那士孫瑞將軍怎麼辦?」

士孫瑞現在是衛尉,董卓這麼安排。總得讓人家有個去處。所以王允才順口一問。

士孫瑞曾是保皇派中堅,董卓觀感可不好。略一思索:「這好辦,就讓他去光祿大夫的位置上待著好了。」

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為皇帝近臣,掌顧問應對,無固定員數,也無固定職務。說明白點,就相當於一個閒散而無具體實權的官職。

儘管和士孫瑞不和,但劉毅仍對他有些同情。以前他雖沒了兵權,但衛尉的名頭還在,張溫這一來,董卓直接將他官職都給卸了。這下,士孫瑞僅剩一個光祿大夫,純純的閒職,連光桿司令都算不上。

楊彪,黃琬這兩個反對遷都的跳得最兇,被董卓擼到光祿大夫位置上閒著,這下又多了個士孫瑞,三人在一起,倒也不寂寞。可以湊成個臨時光祿大夫會了。

可劉毅好笑之餘,也有些心頭髮寒。兩人談笑間,就是三公任免,九卿去留。這江山社稷操於獨夫之手,實在太過兒戲。

王允又道:「前段時間,相國著老夫聯絡韓文約,馬壽成二人,終於有迴音了。」

他口裡的韓文約,馬壽成是指盤踞甘涼一帶多年的軍閥馬騰和韓遂。漢末三輔常亂,甘涼一帶部落眾多,不但有漢人和羌族,更有氐、羌等少數民族。民族成分複雜,加之民風彪悍。遂形成大大小小的軍閥。董卓就是靠剿這些軍閥發家的。而韓遂和馬騰,就是這十幾股軍閥中,最有權勢的兩人,也可以算是代表。對於他來說,不但是老對手,也是老熟人。只是聽王允話裡之意,董卓早在聯絡這兩人了。

看來,董卓也不是笨蛋,面對東部聯軍的強大壓力,也在找盟友,拉贊助。

一聽是這兩人的事,董卓一下來了精神:「哦,他們如何回覆,司徒說來聽聽?」

王允道:「馬壽成還好說,滿口答應。不過韓遂卻回覆說,駐地金城離這兒山高路遠,過來一趟不容易……」

這話就有些耐人尋味了,沒說不來,只說過來一趟不容易。是個傻子都能聽出來,這韓遂在要車馬費,在敲竹槓。董卓大是生氣,罵道:「他媽的韓文約,果然不是個好東西,真是貪得無厭。」

原來的歷史上,韓遂,馬騰兩人來到長安後,兵還未開進長安,董卓就掛了。後來和李傕,郭氾兩人打了個天翻地覆,進一步破壞了長安周邊的人口和經濟。董卓現在連長安都未建好,又想著東征關東諸侯,這就和他甫進洛陽時一個樣,眼高手低,志向是遠大,但幹出來的事就變味了。

劉毅想了想,忍不住插口道:「相國,屬下覺得此舉不妥。」

董卓和王允聞言,都轉頭望了過來,劉毅道:「韓遂,馬騰二人,野心不小,反覆無常。長安本就新定,如果引其重兵入長境,就多了無數變數,一個不好,就是生靈塗炭之局。」

董卓沉吟,似乎仍在權衡,劉毅加了把火:「丁原前車之鑑,相國還請三思。」

董卓一下動容,點了點頭道:「

對對對,興漢說得是,那就不要他們來了。」

王允以手扶額,對此很是無言:「相國,都說到這份上了,又反悔的話,不大好吧。朝令夕改易失信爾,而韓遂馬騰,怕也難以善罷甘休。」

董卓大手一揮:「這好辦,以皇帝名義,賞他倆每人千兩黃金,著其來京述職,順路商議結盟之事。這事也就有了由頭,至於後續結盟與否,再行斟酌就是。」

王允仍有些不放心:「好是好,就怕人家沒兵護衛,不會來。」

劉毅道:「司空但請放心,不說千兩黃金的獎賞。就算現今局勢,也不允許我們對韓遂,馬騰動手。如今,關東諸侯大軍未退,我等和馬韓雖有矛盾,但總體上都屬於關內勢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再者,韓遂,馬騰雖勢力最大,但下屬又分為無數個部落和軍閥,一旦他們有個好歹,關中就先亂了。而現在的長安,也無餘力西征。關中一亂,那些胡人,軍閥肯定會推舉新的首領,甚而為攏軍心,再舉反旗,對現在的長安,可說毫無益處。司空可向派去的使者,陳明厲害即可。」

王允仍是沉吟,董卓點點頭:「甚是,分析得甚有道理。哈哈,興漢文武雙全,真乃咱家「吳起」,就這麼辦。」

吳起是我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法、儒三家思想,在魏國創立「魏武卒」,並在楚國主持的「吳起變法」,在內政及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與孫武並稱「孫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