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山雨欲來3
章節報錯
文職一方,賈詡李儒當之無愧,坐在前列。排在第三的,是胡軫。胡軫本就是武威郡守,依例,那可是秩兩千石的大官。漢末天下動。亂,邊地也不大穩,所以常以武將任之。只是胡軫竟坐在文官一列,倒令劉毅頗為意外。一地郡守,按官職來說,不比賈詡李儒低,但賈李兩人是西涼軍智囊。董卓將兩人排在前列,也有方便諮詢的意思在內。
只是武將一方,卻擁擠得多。呂布、張濟、董旻,牛輔,每個人身後都是一大批人。尤其是呂布,幷州八健將往身後一站,呼啦啦一大圈人,每個人還帶著一兩個親兵,一時間接踵摩肩,幾乎將他身後塞滿,帳內人人為之側目。劉毅做為飛熊軍統領,也算自領一軍。他望了身後的徐晃一眼,心頭只餘苦笑。這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呂布手下人才濟濟,真是捏了一手好牌,連他都有些嫉妒了。
等人都歸位了。董卓才在兩個親兵的護衛下,不緊不慢的從側面走了進來。待親兵下了帳簾。這時李儒又道:「相國升帳,列位請起。」所有人齊齊站起,向董卓行了一禮。
董卓擺了擺手,待眾人坐定後,他才擊掌道:「上輿圖。」
他身邊的兩個親兵早有準備,其中一人,夾了根長長的畫卷,聽得董卓吩咐,和另外一人合力展開,懸掛於董卓身後。畫卷拉開,一張一人多高的「輿地一覽圖」就活生生展現在眾人面前。
此圖展現的,只是洛陽左近軍事狀況。畫得甚是詳細,一些稍高的的山頭都標出來了。只是隔得太遠,劉毅也不清楚圖紙做工如何。不過,受現下科技所限,能繪到如此詳細,耗費的心力定然不少。
輿圖上,代表軍力的不是現代的箭頭和數字,而是黑紅兩色小旗。劉毅粗略看了下。黑色小旗密密麻麻,幾乎將洛陽以東插滿。粗略一數,不說上百面十面總還是有的。而紅色小旗稀稀拉拉,也就十幾面,且大多集中在洛陽一帶。
不消說,紅色一方,代表的是西涼軍,而黑方則是反董聯軍。
敵軍號稱百萬,但這只是慣例,肯定有誇張之嫌。董卓縮了一半估計,在劉毅看來,仍有些誇張。十八路諸侯,真十萬人?怕也不見得十萬人可不是小數,對後勤供應也是極大的負擔,據說中路糧草的供應,是冀州牧韓馥負責,真有這麼多人。就算冀州再富裕,有中原糧倉的說法,仍是不大可能。而糧草供應,也是反董聯軍的軟肋,不論是下路的袁術,還是中路韓馥,在糧草供應上時斷時續,扯皮的事,仍為後世津津樂道。有人分析過,黃巾暴亂之後,各地民生凋敝,以當時後勤能力,就算各路諸侯齊心協力,湊齊二十多萬人西征糧草,就是極致。這雖仍是推測,但劉毅卻深以為然。
待畫掛定,董卓指著虎牢關以東。上面已是鮮紅一片,層層疊疊,幾乎全是紅旗:「列位將軍必也知曉,此番叛賊來勢洶洶。以曹操打頭,袁紹為盟主,號稱百萬,聲勢極盛。郭,李兩位將軍也曾派兵接戰,但敵軍勢大,均是不順。今晨弁兵來報,眾賊會盟於酸棗,不日即將抵達虎牢。」
他右手指著輿圖上方,接著道:「且賊勢浩大。對面三路齊進,不但中路進逼虎牢,上路也是來勢洶洶。有河內太守王匡,領泰山,一路西進,兵鋒直指孟津。孟津以下一馬平川,若任其渡河,則洛陽勢危。」
頓了頓,他將手放下了,放緩語氣道:「而下路則以破虜將軍孫堅為主將,目前正跨過潁川郡,直奔陽人而來。」
董卓雖未明言下路軍力,但劉毅眼尖。下路黑旗只有三面。說明軍力約為三萬。所以三路之中,下路兵力最為單薄,也難怪董卓大而化之,一言帶過了。
講完現狀,董卓坐了下來:「軍情大抵如是,列位將軍,可有破敵良策,但請暢所欲言。」
話一落音,牛輔就
站起來湊趣道:「敵軍雖然勢大,但兵分多路,不相統屬,軍令更是不一。而我軍人數雖少,俱是百戰之兵。相國勿憂,末將自率本部人馬,願為前驅,定滅賊寇於指顧間。」
牛輔本部人馬,頂天也就三萬人,而對面號稱百萬。百萬沒有,幾十萬總是有的。不說是人,就是幾十萬頭豬,砍起來都不輕鬆。
他話音才落,身後的徐晃就小聲嘀咕:「胡吹大氣。」周圍諸將也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神情多有不屑。的確,真有他說的那麼輕巧,何須鄭重其事的開這個軍議?
「肅靜。」
董卓拍了拍案前長几。壓下騷動後,他和顏悅色的道:「牛將軍有向戰之心,吾心甚慰。但請安坐,一會少不了你出力之處。」他環顧左右:「列位將軍,可還有話說?」
四下裡寂寂無聲。董卓也清楚,屬下多是一群老粗。於是直接點將:「文優,你且說說。」
李儒站起來,行了一禮道:「敵方分三路大軍而來,任何一路但有閃失,則洛陽危。竊以為,應起三路大軍應敵,以保洛陽不失。」
董卓曲指敲了敲案几:「那麼文優以為,三路大軍應如何禦敵?」
李儒咳嗽一聲,清了清嗓子:「因敵主力在中,為保不失,主公在中路策應為最佳,一則可以鼓舞士氣,二則上傳下達也方便一些,如上下兩路有何變故。主力在中,也好隨機應變。至於上下兩路,上路王匡名聲甚大,頗有帶兵之能,昔大將軍何進在時,王匡募兵相助,在誅殺女幹宦時出力甚巨。而洛陽以北一馬平川,若孟津一失,則門戶大開,洛陽危亦。所以屬下舉薦牛將軍為主,賈先生輔之。即刻進駐孟津禦敵。如此,則上路無憂也。」
對牛輔這個女婿,董卓一向照顧有加。賈詡深謀遠慮,乃西涼係數一數二的謀士,卻常被委至牛輔賬下聽用。董卓入京時,牛輔屯兵於甘陝一帶,當時就是賈詡輔之。後來幷州軍至,董卓壓不住腳,始招牛輔帶兵前來助力。不過,李儒既是董卓心腹,他如此安排,多半出自董卓授意。如此一文一武,還是以前的老搭檔,既照顧了牛輔的「向戰之心」,又有賈詡這個壓艙石。他說可保上路無憂,也不算無的放矢。
劉毅也無話可說。群雄討董中,上路牛輔對王匡,結果王匡中了虛實之計,導致大敗虧輸。這可是有史實依據的。以前他還奇怪,牛輔一生平平無奇,此次卻迥異常人。原來不是戰神附體,而是有賈詡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