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術在中國源遠流長,很早就有記載,最早應該是矛。後來才漸漸演化,有了戟和槊等。真正介紹槍術的書,應該是《隋書·經籍志》所載《馬槊譜》,追溯起來,才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槍術的書。唐代以後,槍術漸成流派,漸漸和長矛區分開來,到了宋明之時,才漸漸發展,百家爭鳴,槍術在這個階段,理論和技術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相競爭豔。何良臣《陣紀》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由此可見流派之多。

漢末之時,槍術雖未如後世一般著書成冊,以成系統之法,其實已日臻成熟。著名的蜀將,趙雲,馬超是用槍高手,若真要較真,張飛的蛇矛也屬槍。至於名震天下的呂布,其畫戟雖然和後世的槍有區別,但也應歸於槍類。由此可見,當時的主流兵器,長槍應有一席。

劍為百兵之首,槍被稱為百兵之寸為步下槍,七尺為花槍,八尺二寸中平槍,一丈二尺為大槍,一丈六尺為大杆,一丈八尺就是長矛了。

但現在,步下槍並未如後世一般成型。將領用槍,多是指馬上槍。劉毅挑挑揀揀,甚至不惜折斷槍桿,就是為了挑一許的步下槍,和史阿爭雄。

「好!」

劉毅只擺了個起手式,但他身經百戰,只一起手就極具氣勢,顯然不是花架子。講壇上,有人忍不住叫了聲。劉毅抬頭一看,就見那清俊青年正目光炯炯地望著自己,喝彩聲正是他發出的。他的身前,坐著那白衣大袑的老者,後者眼神中也大是驚疑。劉毅心頭一動,今天來鴻都門演講的,除了王越就是童淵。這老者定是童淵無疑了。他是槍術宗師,見自己用槍對付史阿,有此反應也正常,只是那青年又是誰?

劉毅還禮:「西涼劉毅,請指教。」

劉毅的槍反握著,槍尖拖地,但細看的話,槍尖並沒有碰到地上,卻有一股氣旋凝於槍尖,卷得地面的微塵揚起。往那裡一站,更有一股嶽峙淵渟的氣質油然而生。這是一種千錘百煉的氣勢,經過無數血火才鍛鍊得出。史阿臉上的輕鬆神色一下淡了,他將長劍緩緩提到了胸前。

兩人對峙良久。

史阿有些不耐煩。步下戰,劍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他以前和人捉對廝殺,也多是劍手。就算有槍術宗師之稱的童淵,那也只是強於馬上,若是步下對決,史那都有信心讓對方飲恨。

這人用長槍對敵,是譁眾取寵,還是確有真才實學,他決定不再枯等。

史阿想著,舉著劍朝左跨了一步,他原本是側著身子的,此時身體更側了些,看著就像橫行的螃蟹,更有些下盤不穩的樣子。不明就裡的人,肯定認為是個機會。但劉毅知道,這根本是個陷阱。這是史阿在試探,在蓄力。他若真忍不住出手,史阿的右腳會交錯著踏上,藉著身體的重量,手中劍直逼中宮。

中宮,是要害,也是兩者距離最短的。

一寸短,一寸險,正是如此。

劉毅想著,左腳用力,腳尖輕點地面,右腳前移。身子不退反進,向前半個身位。他右手半握住槍桿,槍尖斜斜上撩,對著史阿。

這是幹什麼?

史阿吃了一驚,武者的直覺,讓他覺得有些不妙。如果他現在直搶中路,無疑是往槍尖上撞了。但現在猶如箭在弦上,如果不發,勢必更要落入下風。而且,他也有信心憑藉劍的靈動,躲開長槍的阻截。

「喝哈!」

史阿一聲大吼,人如一頭豹子般竄出,而幾乎同時,劉毅長槍一抖,象有一條毒蛇從地面猛撲而起。

大殿內發出一陣驚呼。

史那隻覺肩頭一陣劇痛,他敗

了。

在剛才他決定出劍時,就已經預料到了結果。劉毅長槍以逸待勞,一步搶下,槍尖直指史那肩頭,史那衝上,倒似將自己送到槍頭上一般。

鐵木製的槍頭很硬,和真的幾無區別,如果再下面一點,他的肩頭就廢了。史那知道對手留情了,他有些震驚地看著擱在肩頭上的長槍:「好槍法!」

四周歡聲雷動。

不但是西涼軍,連禁軍也喝起彩來。軍中崇尚~勇者,不關乎派別。再說了,劉毅好歹也是軍隊將領一員,從廣義來說,也是自己人,支援他沒毛病。

王越也有些吃驚,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劉毅和史阿看起來一招決勝負,但其實已交手了無數回合,無論氣勢,心理以及招數反制。劉毅明顯勝史阿一籌。他忍不住多看了劉毅幾眼。這傢伙才多大,竟隱有宗師風範?

不過輸了就輸了,他倒也磊落:「劉將軍確實厲害,小徒不及。」

這時早有兩個學子扶史阿療傷去了,劉毅將長槍重新插回落兵臺:「王博士過譽,小子也只是取了些巧。史兄真若靜下心來,小子不是對手。」

一個人的面子,是靠實力獲得的,而不是別人賜予。這句話用在此處,更是恰當。劉毅憑手中長槍,獲得了王越的尊重,但他勝而不驕,更讓王越好感大增。他點了點頭:「劉將軍過謙,有空咱們多多交流。」

他是公認的劍術宗師,這句話雖有客氣的成分在內,但能讓一個宗師和其「交流」,這本身就是一種肯定,許多人看向劉毅的眼色都變了。

現場演練,本來也是教學的一部分,就算沒劉毅和史阿的這場比試。估計王越仍會安排其他人上場。所以這場打鬥雖算波折,但影響不大。中途小憩後,童淵上場,他先看了劉毅一眼,然後清了清嗓子,講了起來:「何謂槍術?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用兵之長,攻其所短,此為兵法共通之處也……」

吃了剛才的虧,劉毅就算是裝,也得擺出誠心受教的樣子。他本來抱著姑且聽之的態度,但只一小會,就大吃一驚。這童淵的槍術,多講的用兵之道,更側重於兵法。如果說王越的劍術側重於實戰,是一人敵。那童淵的槍法,卻根本不能理解為單純的槍法,而是兵法,是百人敵,萬人敵了。

一聲磬響,童淵的演講告一段落,全場鴉雀無聲。不光是鴻都門學子,就算是桀驁不馴的西涼系諸將,也為童淵的演講所心折。可總有散傷醜害,不合時宜的響起:「這是槍法麼?多是些老調重彈的東西,軍中誰不知曉。嘿,盡是些空話大話,讓人虛度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