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更半夜,忙碌了許久的劉季剛剛睡熟,鼾聲如雷。

張良手裡拿著一份情報火急火燎的跑到了劉季的窗外,“大王,微臣有要事求見。”

鼾聲依舊……

張良想了想又道,“大王!有緊急軍情,項羽要兩面夾擊函谷關了!馬上就要打到咸陽了!”

鼾聲依舊如雷……

張良一咬牙,“大王,夫人呂雉來了。”

“啊!不是說要明日才能到嗎?”劉季瞬間坐了起來。

張良嘴角狠抽一下,“大王,夫人是明日到不假,但是函谷關那邊已經危急了。”

劉季鬆了口氣,“不是已經派了援兵過去嗎?何來危急?”

張良又道,“項羽先於咱們的援兵到達函谷關,而且函谷關外的楚軍這幾日一直在透過水路向關內運兵,大概已經超過兩萬之數了,兩面夾擊函谷關之勢已成,破關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劉季大急,“那可如何是好啊?若是讓項羽主力入關,關中危矣啊,寡人這個關中王還坐不坐得住?”

“主公莫慌,那子嬰的計策本就是下下之策,如今不成,反而更好。”張良微微一笑。

實際上,張良並不贊成增兵函谷關拒項羽主力於關外這個計策。

當日劉季和子嬰定計之時,張良正忙於約法三章的事,等他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所以也就只能將錯就錯了。

大不了將子嬰、陳賀和孔藂當成棄子,殺掉他們抵罪就可以堵住天下人之口了。

結果後續的發展,要比張良擔憂的好上不少,非但項羽迅速撤往函谷關沒給陳賀支援的機會,陳孔二將也是很知輕重,並沒有自作主張與項羽開戰,否則事情就難辦了。

因為項羽的主力雖然被擋在函谷關外,但是水路還是暢通的,既然能把項羽的三千兵馬運進來,自然也可以運更多,無非就是耗費更多的時間和人力物力罷了。

故此,即便是要據守函谷關拖延項羽主力入關的時間,也不能直接發援兵去函谷關,除非是有後續殲滅項羽所部的計劃,比如強佔渡口,封鎖河道,或者直接全軍出動碾壓項羽。

但問題是現在並非與項羽明著撕破臉的最佳時機,此時無故攻打項羽很可能會徹底失信於天下。

在入關水路沒有封堵的情況下,如果不能一戰滅殺項羽,後果可能會極其嚴重,項羽逃脫之後必然發兵攻打關中,各路諸侯包括楚懷王羋心都得舉雙手贊成,誰讓劉季無故挑起戰爭呢?

真要想打,也得先爭取天下大半諸侯的支援才能打,需要等待或者創造項羽失信於天下的機會才行。

但眼下顯然還不是時候,而且劉季這邊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鞏固關中的統治,收買人心把關中王之位坐穩。

至於項羽的主力入不入關中,這事其實並非很難解決,只要劉季能坐實了關中王之位,利用天下輿論壓力逼迫項羽退出關中很難嗎?

不一定非要動刀動槍嘛,略施小計便可不戰而驅人之兵,特別是針對項羽這樣高傲的貴族。

退一萬步講,哪怕項羽這次真的拉下臉來,不管不顧的賴在關中不走了,也會因此在天下諸侯的心中落下不好的印象,從長遠來看也是有利於劉季的。

項羽站在高處絕不可能一直不犯錯,一旦犯錯就會被無限放大,屆時聯合各路諸侯一起圍剿,項羽再強又豈是整個天下的對手呢?

從以往項羽做事的風格來看,項羽是一個非常遵守規矩的人,同時也非常在乎天下人對他的看法,這樣的人看似強大,實則不難對付,反倒是劉季那種不講規則不重情義不把自尊當回事的人更難戰勝。

張良現在有十足的把握幫助劉季坐穩關中王之位,只要抓住了關中王之約這個大道理,再以天下人的看法逼迫,項羽若是還想做一個守規矩的人,劉季就是安全的。

當項羽最強大的武力被道德束縛,項羽還剩下什麼呢?

劉季自然不知道張良心中所想,但是他相信張良的本事,“軍師,你說子嬰的計策是下下策,那上上策當如何?如今這個下下策要失敗了,軍師又有何解呢?”

張良正色道,“上上策就是抓緊時間收買關中人心,盡取漢中、隴西、巴蜀之地,項羽主力願意入關,那就讓他們入。

因為咱們根本沒有道理拒絕項羽主力入關啊,你現在還不是正式的關中王呢,需要得到楚懷王羋心和天下諸侯的認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