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嶢關之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季和張良雖然對項羽再次水路擊秦做出了應對,但是心裡面還是沒有多少把握的,只能盡全力向著咸陽挺進。
不過,還是有個好訊息的,那就是嶢關的守將正是原來武關那個已經談妥歸降的秦將吳果,再次招降也應該不費多大勁。
而且嶢關不比武關,地勢險峻差了許多,而且還有道路可以從旁邊繞過去,圍而不打直插咸陽也是可行的。
另外,嶢關的防守兵力也無法和武關相提並論,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官府差役和護衛。
故此,劉季對攻克嶢關並沒有太大壓力,就是玩命趕路行軍讓他有點受不了。
其實,歷史上的劉季在攻打武關和嶢關這段記載有點亂,甚至可能是有點混淆了,重點就在於使用張良計的地點。
史料一: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因襲攻武關,破之。
史料二:子嬰誅滅趙高,遣將將兵距嶢關。沛公欲擊之,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願先遣人益張旗幟于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啗以利。”秦將果欲連和,沛公欲許之。張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怠懈擊之。”沛公引兵繞嶢關,逾蕢山,擊秦軍,大破之藍田南。遂至藍田,又戰其北,秦兵大敗。
兩段史料記載的都是張良計,但地點卻是一個在武關,一個在嶢關,內容也有些雷同,只不過描寫的一個簡單,一個詳細。
史學家們也是因此爭論不休,到底哪個才是對的,哪個才是筆誤。
但若是仔細分析整理一下就會發現,或許司馬遷根本就沒筆誤,為何此張良計不能連用兩次呢?
以利誘惑敵軍將領投降,這種計策應該說對很多人都有用,也正是劉季集團所擅長的東西。
至於,劉季到底是屠了武關還是嶢關,筆者認為還是屠武關的可能性比較大。
因為武關這樣的天下雄關,劉季若是打了一個漂亮仗,不說寫出一篇宛若鉅鹿之戰般的美文去歌頌,又或是連用幾個大破,起碼也不能就用一句‘沛公攻武關,入秦’或者‘西入武關’這樣敷衍的話來一筆帶過吧?
而且除了《史記》中和奪取嶢關近似的記載,其他史料都沒有劉季如何攻破武關的詳細記載,比如《資治通鑑》中的這句,‘八月,沛公將數萬攻武關,屠之。’
故此,這段歷史肯定有其禁忌之處,劉季屠關殺降的可能性不小。
實際上,按照現有的史料記載,武關和嶢關連用兩次張良計的邏輯是說的通的,而且在嶢關之時出現了新的變化,算是武關張良計的加強版本。
歷史上的劉季在得到南陽郡之後,就去攻打武關,結果打了很久都沒打下來,便派出使者寧昌出使秦國,明面上是去勸降,暗地裡卻有可能是去聯絡趙高的。
然後,趙高殺胡亥,派出使者來見劉季,提出約分關中的要求,想討價還價一番,這個使者極有可能就是陸賈。
結果陸賈直接投靠了劉季,說服武關守將投降,劉季屠武關之後,再次派使者去咸陽私會趙高,卻不想趙高已經被子嬰給滅了。
此刻,當劉季大軍抵達嶢關城下,陸賈再次來到面前的時候,守將吳果整個人都是懵的。
若是武關守將投降也就罷了,竟然是被劉季強攻而下的,這劉季大軍戰鬥力得多強?
而且半個敗軍難民的影子都沒看到,戰況何其慘烈,軍民無一生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