轘轅山位於今河南鞏義、登封、偃師交界一帶,東有太室山、南有少室山,西有雞鳴山、香爐峰,是萬安山與嵩山銜接處的壑口,地勢十分險要。

《元和志》載:“轘轅山,山路險阻,十二曲道,將近復回,故曰:轘轅。”轘轅口傳說為遠古時大禹所鑿,為歷代兵家必爭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穎、襄之捷徑。

轘轅關就坐落在轘轅山上,距離東南方向的登封僅二十餘里,西有鄂嶺口,北有古道。

相傳民國時期對鄂嶺口道路進行擴修,因山高道險,施工難度大,民工傷亡頗多。

擴建後,路面因石多土少,仍坎坷崎嶇,形成18彎盤旋上下,後稱鄂嶺口道為“十八盤”。

直到八十年代初在鄂嶺口東面修建了新的十八盤公路,方才結束了轘轅關山高道險的歷史。

但在秦朝末年這個時期,轘轅關比十八盤修建前還險!

韓將信費了好大勁才來到了轘轅關外,卻見關內一道狼煙騰空而起,但絕不是因為關內守軍發現了關外潛伏的韓軍。

“其母婢也!”

韓將信大罵的同時回頭一看,狼煙正是從陽城方向傳遞過來的,劉季大軍跑這麼快的?

關鍵是再過兩個時辰天就黑了,他們這個時候攻城攻的下來嗎?

難道不應該在十里外找個隱蔽的地方紮營,夜間偷襲,或者是好好休息一下,明日早起再進攻嗎?

韓將信一腦袋的問號,完全搞不懂劉季這是什麼操作。

遠遠看去,轘轅關上的崗哨已經增加了一倍有餘,攻佔難度也增大了一倍不止,但事到如今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韓將信看向了身旁一名身穿皮甲虎背熊腰的禿頂戰士,“烏曼,秦軍加強了防備,你可還有把握?”

名叫烏曼的禿頂戰士把右手臂橫在胸前,恭敬的答道,“有。”

“善。好好休息去吧,天黑再動手。”韓將信心中稍安,烏曼這個人不懂謙虛也不會誇大,他說有就是真的有。

……

陽城,也就是現代的登封,史稱禹都陽城,夏王朝的都城。陽城西北便是大名鼎鼎的嵩山,未來的少林寺就建造於此。

因為是古都且年久失修,所以陽城的城牆看起來並不是很堅固的樣子,但這並不能成為秦軍投降的理由。

張蒼本以為見到張良之後就能徹底脫離劉季的苦海,卻沒想到大軍半路更改了目的地,沒有在陽翟停留,自然也沒有機會見到張良。

而且張良要安排好陽翟之事後才能趕過來,最快也要等到明日下午才能見到他。

於是乎,張蒼百般不願的舉著個盾牌走向了陽城,招降這活劉季已經包給他了。

“城下何人!再往前走,開弓放箭了啊!”城頭上有軍兵高喊。

“莫要放箭,莫要放箭,老朽乃是沛公使者張蒼是也,敢問陽城守將何在?勞煩現身一敘。”張蒼拱手道。

其實,張蒼已有猜測,那城頭之上正在打量他的一員大將應該就是陽城的守將。

果不其然,那員將官拱了拱手,“足下可是荀子門下,前御史張蒼?”

張蒼微微鬆了口氣,對方聽說過他那就好辦多了,“正是老朽,敢問將軍大名?”

“喔……”那員將領突然目露寒光,抬手向下一揮。

嗖!

一支利箭掛著風聲直撲張蒼而去!

“啊!”張蒼慌忙之中舉盾一擋,吾命休矣!

砰!

利箭貫穿盾牌,停在了張蒼頭前寸許,嚇得他急忙後退,腦子裡一片空白,自己也沒說錯什麼話啊,怎麼說翻臉就翻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