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唇槍舌劍,稅務改革(1)(第1/2頁)
章節報錯
皇帝和戰王聽的頻頻點頭,覺得這民意紀檢處簡直是絕了。
“臣女建議,這民意紀檢處應該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管男女,有才華,德行高潔的都可以吸收。這樣一來,就能讓我裕豐王朝的官僚機構執行的更加順暢,國力會更加強盛。”
“臣反對!”
奕興不幹了,這樣的新的機構,豈不是又要花錢?!
“蘇源縣主的這個建議固然是很好,可是這每年支出的俸祿就會增加很多,這對於國庫就是一大負擔。”
奶奶個腿兒,那我這個戶部尚書,豈不是要累死?奕興腹誹。
國庫每年收益才兩千多萬,這一下子可能會多出來幾千個基層小官,這哪裡有發俸祿的錢?
他選擇性的忘了從皇帝那裡訛詐來的三千萬兩白銀。
皇帝無奈的搖了搖頭。
“老奕啊,你怎麼花錢的事情就反對呢?”
奕興可是鐵公雞,皇帝那裡訛來的錢可是要把邊關將士的軍餉和陣亡將士的撫卹銀子發一發。
還要想辦法修一修各地的河堤,還要支付水車製造工匠們的欠的工錢和料錢,哪一樣少花錢了?三千萬夠不夠還兩說。
“陛下,蘇源縣主的建議固然是好,可是微臣卻要調高租庸調的稅率,這不是給百姓增加了負擔?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好心辦壞事了?”
夏蘭笑了,這是什麼問題?
“陛下,奕大人所言有理,但是提高國庫收入並不難,不用非要搜刮百姓地裡那點農稅,完全可以另外想辦法。”
奕興不滿的瞪著夏蘭:“縣主難道有好主意?”
夏蘭自信的說道:“朝廷收入來源,目前來說太過於單一,要是繼續增加稅率,可能會讓民怨沸騰。”
奕興若有所思:“縣主的意思是,不會對老百姓增加人丁稅率?”
夏蘭從分析裕豐王朝的基本制度開始,詳細給他們分析了一遍均田制和租庸調的優缺點,以及現在不合時宜的地方。
裕豐王朝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徵稅制度是租庸調,和華夏隋唐時期很像,主要徵收的人丁稅。
就是不管你們家有多少田地,都是按人頭收稅,按照成年男子的數量支付稅務,還要每年服勞役。
比如裕豐王朝建國後,都是實行每丁納“租二石、絹二丈、錦三兩”。
意思就是每個成年男人,每年交320斤左右的地租,還要交絹布二丈,還要交錦緞三兩。
這種丁稅,除了糧食,布匹和錦緞都可以摺合成銀子。
除了交這三種稅,還要按照成年男人的數量,每年每人服役20天,或者有一個人服兵役,則可以免去兩個成年男人的勞役。
這種制度在建國初期還不錯,極大的提高了裕豐王朝的國力,也讓戰後的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但是到了現在就不符合國家的發展了。
目前的裕豐王朝,人口增多,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已經面臨奔潰,朝廷沒有多餘的公田分給新成年的百姓種植,丁稅就非常不合時宜。
租庸調製度,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徵收的人丁稅,在地廣人稀的時候沒什麼,比如封建王朝前期。
但是現在,裕豐王朝發展了百多年,人口增長,養活百姓的農田不夠,百姓家庭收入銳減,朝廷還要徵收人丁稅,就會激化矛盾。
為了避稅,百姓自願成為達官顯貴的佃農、僱農,這樣就不用交稅和服勞役了。
人口增加,田地短少,丁稅沒有減少,百姓沒錢交稅,朝廷國庫空虛,這就使得百姓和朝廷的矛盾日益尖銳。
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度的奔潰,導致朝廷的收入逐漸減少,國家的實力也就從興盛逐漸開始衰微了。
到了封建王朝的後期,貴族和世家越來越富有,皇帝卻沒錢發工資,國庫也沒錢養軍隊,農民也沒錢吃飯,這樣就會導致農民起義爆發,演變成改朝換代。
但是因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大多數都沒有文化,起兵造反後容易成為匪患,成不了新的王朝,就又有大世家幹掉起義軍,舉起義旗,成為了新的皇族,完成改朝換代的目的。
華夏的歷史演變了幾千年,基本上都是如此往復,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所以才有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嘆。
天龍大陸的中原王朝從龍淵王朝開始,也和華夏一樣朝代更迭,演變了兩千年,還是如此反覆,卻從來沒有人找出來王朝更迭的真正原因。
夏蘭入木三分的分析了王朝更迭的原因分析,和裕豐王朝目前的現狀,一番驚世駭俗卻又通俗易懂的弊端剖析,讓皇帝和朝臣全部震驚的看向了夏蘭。
其實夏蘭作為一個學霸,曾經就在中學的歷史課堂上給老師剖析過封建社會制度的問題,所以說起這些對於她來說太簡單了。
為了讓這些古人聽得懂,她今天也說的非常淺顯易懂,還引經據典,深入淺出的剖析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弊端,統治階層的侷限性。
對於古人來說,夏蘭的話,就像是醍醐灌頂,讓他們都是恍然大悟,也讓他們感覺到了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