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思索良久,最後還是同意了周庠的舉薦。

「可堪為將者,也只有華洪了。」

西川境內不乏悍將,可放眼望去,能出任主將者,威望與才幹兼具,唯晉暉與華洪二人。

這兩人都與王建有著多年出生入死的交情,都對王建忠心不二,然而同時,也是王建最不放心的兩人。

這與私下裡的情義無關,實在是這二人在軍內的威望太高了,都有著一呼百應的本事。

二人中,肯定是晉暉的資歷威望更高、根基更深厚。

如今西川軍中,不管是親軍還是各州地方軍隊,都有不少將官出自晉暉部下,且晉暉為人豪爽、講義氣,在蔡州出來的老兄弟們中威望極高,甚至可代替王建直接發號施令。

相對來說,華洪只能算後起之秀了,在忠武軍改編忠武八都時才被歸為王建部屬,且只是個小校、分掌後勤的廄將。但華洪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後被王建一路提拔上來,尤其在此次攻佔西川的過程中,華洪及所部威信都所向披靡,奪星宿寨,破七星亭……是共認的軍內首功之人,並以此闖下了巨大的聲望。

兩相對比,顯然是放華洪出任主將領軍,風險更低。

再從軍事才幹上來說,晉暉也算得猛將了,但肯定無法與膽略、勇武、謀略俱是上乘的華洪相比。而此番與朝廷大軍相抗,是決定西川存亡的關鍵戰事,只許勝、不可敗,也應當放更具才幹的華洪去領軍。

所以,王建欲兵分兩路,另一路的統兵主將,非華洪莫屬。

這大概也是周庠果斷給出答案的原因。

而王建一開始的遲疑,是因為他漸漸發現,華洪與尋常草莽武將不同,似乎志向不小,不得不防。

晉暉就是典型的軍中武將,豪爽,仗義,彪悍,外加一點武夫慣有的狡黠,同時貪財好色,兇狠嗜殺;華洪出身淮西軍戶世家,除軍事才幹卓越外,不貪財、不好色,所得賞賜均與部卒平分,且所經處秋毫無犯、嚴禁部卒擾民,還讀書識字,與蜀地士人頻繁來往……

一個手握兵權的將領,不喜歡錢財美色,那他會喜歡什麼……

既已確定了主將人選,王建卻依舊眉頭不展,周庠自也是看出了端倪,試問道:「大帥是擔心華洪有二心?」

王建搖頭否決了:「華洪兄弟不是忘恩負義之人。他初來我帳下時,只是個照看馬料的小校,年歲不過二十,沒有我,便不會有他今日。這一點,他不會忘的。」

話雖如此說,可王建心頭憂慮未除,濃眉依舊緊鎖。

周庠這時也記起來了,自王建入主西川后,廣收義子,聽說一月之間便多出六十多個兒子來。原軍中悍將如魏弘夫、田師侃等人,紛紛更名為王宗弼、王宗侃之類,其餘原蜀地將領或官員,更是紛紛效仿,競相認父,如楊儒更名為王宗儒,李綰更名為王宗綰……其中,卻始終沒有出現華洪的名字。

憑著華洪目前的權勢和功績,他若想拜王建為父,王建必定會同意。因而只有一種情況,便是華洪至今未提出認父。

周庠本文人,他私心裡並不贊同這種拋棄祖宗的做法,也並不認為將部屬收為義子,便可保證他們永遠忠心。

但王建對收養義子一事如此上心,包括各地藩帥紛紛收部將為義子,自有他們的道理。

收為義子,藩帥與部將之間,名義上就變成了父子關係,總是能更親近些,增加些彼此間的信任,且部將若想造反,便得背上弒父的罵名,也算是增加了他們謀反的成本。

而且,義子也是子,法理上具備了承襲父親權勢的可能。雖然可能性很低,畢竟不是親生血脈,但多少給了這些部將們一些盼頭,進一步鞏固了他們的忠心。

看來王建對華洪的猜疑,癥結或是出在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