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章 操練教程(第1/2頁)
章節報錯
孫惟晟默默頷首,雖未明言,但內心裡是支援康承業的論斷的。
多達五六萬軍卒,平日裡分屬各軍各部,排程號令不同,能集中一地同時操練已實屬不宜,還要他們能通行同一種操練方式,想想都不太可能。
張濬、杜讓能二人於兵事所知有限,不做任何評論……
李曄卻有不同意見。
縱然康承業說的都是實情,在這個時代的通訊與溝通條件下,想要讓五六萬人通行同一種操練方式,同時做出同樣的動作,費時費力且難以實現,但李曄仍是覺得,統一操練方法十分有必要。
一來,各軍各部操練不同,其效果如何,完全取決於將領個人,這種方式太不可靠了。用後世的話說,這叫不科學。
若遇著個治軍有方的將領,倒也罷了,若是將領本人不擅長治軍,那整支軍隊就全毀了。這個時代的軍隊戰力不一,有驍勇之師,更不乏烏合之眾,其主要的原因便在於此,一個人便決定了整支軍隊的歸屬,其餘器械裝備、軍卒成分等因素都在其次。
再則,李曄親歷過沙場,又以統帥的身位縱覽全域性,見過奇襲戰、伏擊戰,也見過對壘戰、攻城戰……他深有體會,那些渲染個人武力改變戰局的都只是嘴上說書,真正的古代戰爭,其實比拼的是軍隊上下的團隊協作能力。
而既是團隊協作,團隊內彼此間的默契度越高、一致性越高,自然就協作得越發順暢,所謂同仇敵愾,此時也不只是一個口號,而能落實到行動上,獲勝的機率自然大增。一支軍隊的戰力,往往也由此而來。
再加之李曄為制衡各軍,保證最終兵權集於自己一人之手,導致各軍各部互不隸屬,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大規模作戰,也有必要將他們捏合起來,上下一力……
這番考量,李曄沒必要一一解釋出來,他只吩咐道:「雖有不易之處,但卻甚有必要。」
李曄這話說得極為肯定,沒留下商量的餘地,其實等於做出決斷了。
康承業等人早習慣了天子某些時刻的獨斷,也知道天子決斷一下,爭論無益,只得放棄原有意見,轉而思索如何推行一致的操練方式。
依舊是康承業率先道:「若要統一操練方法,首先得確定該方法,而後方可推行……」
李曄補充道:「最好能形成文字。若能製成一本操練教程的典籍,當最好。」
「聖上。」張濬這時插話道,「臣府上正存有《太白陰符》全十卷,裡面所載兵法謀略、器械守備、陣圖教兵等,俱十分詳盡,且所論精闢,正可用於此次操練。」
孫惟晟倒也罷了,康承業聽聞後,兩眼頓時發光,忙詢問張浚此書由來。
《太白陰符》為中唐時道士李筌所著兵書,傳言乃天授,是李筌在嵩山上訪仙時,一老嫗授黃帝《陰符經》,只三百字,卻博大精深,究天人之際,李筌得之後終日參悟,歷時十數載,終著成《太白陰符》。
李筌本人始終未能得志,後四處遊訪、不知所終,此書也隨之遁世,故而見過的人很少,但凡是看過《太白陰符》一兩殘卷的人,無不將此書奉為天書,推崇備至,故而又增添了幾分神秘性。.
康承業通讀古今兵書,所以聽聞今存有《太白陰符》全卷,才會如此激動。
「說來也不難,張某喜結交四方遊士,尤其身負奇能異術者,其中有讀過如《太白陰符》之類奇書的,某便拜請他們留存下來,久而久之,也就得窺全書內容,再託人雕刻成本,裝訂成籍。」張濬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