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章 驅虎吞狼之計(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曄自然不是一時興起。
很多問題,如果只聚焦於這個問題上,確實得不到太多解決辦法。可若是跳出這個問題,或說是從另一個維度或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往往能得到一些奇思妙想。
李曄正是跳出了二楊爭綿州這個框架,將其置於朝廷徵三川這個大背景下,再回過頭來,若能將楊守立調去閬州,豈不是一石二鳥?既解決了綿州的內鬥,又為朝廷入蜀鋪路。
只是面對康承業的質疑,李曄不得不再多考慮一些。
畢竟康承業的才能,毋庸置疑,他若是提出了質疑,往往代表這裡面確實有問題……
「其一,」
李曄嘗試著就康承業的質疑做針對性解答,同時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思緒。
「楊守立去閬州,楊守亮必然不開心,甚至會安排楊子實武力相拒,但楊復恭和楊守厚卻會欣然接受。楊復恭如今全心盯著梓南,自不願意調兵北上,用於圍攻楊守立;而楊守立一去,綿州失而復得,楊守厚更沒有拒接的理由……也即是說,楊守立能否順利入駐閬州尚且不論,但他自綿州而去閬州的路途必是通暢無阻。」
「至於其二,」李曄忽然想明白了要點所在,「楊守立不可靠,若讓他得了閬州,據山水之利,獨居一方,勢必不會再事事遵從朝廷,那我們……便不讓他得到閬州……」
康承業何等聰明之人,自然問不出「聖上既要調楊守立去閬州,為何又不讓他得到閬州」這種傻問題。
他一下便明白了天子背後的意圖,試問道:「聖上可是要效法邠寧之事?」
李曄點頭應道:「正是此意。」
朝廷能輕鬆收復邠州,用的是驅虎吞狼之計。
在這個計策裡,虎最終能否吞掉狼,並不緊要,緊要的是將虎和狼驅趕至了同一塊地盤上,它們必定會互相撕咬,大打出手。而待到它們都滿身創傷、精疲力盡之時,便可收漁翁之利,輕易拿下。
先前應付邠寧時局,便是將楊守信放進去,讓他與蘇文建部邠寧軍互相爭鬥。
最後結果也證明了,朝廷不費一兵一卒,便收復了邠州。若非党項人半途殺出,而李曄又不想在渭北大量耗費,亦可輕鬆收復寧州。
所以如今再用此計,將楊守立驅至閬州去。
所以楊守立可靠與否並不重要,只要他能在閬州攪出些風浪來,讓閬州不是完全掌控於一人之手,且持續內耗,待到朝廷大舉入蜀、需要取道閬州時,便也就有了可乘之機。
「聖上妙計。」康承業很快看出了此計的精妙處,但同時也看見了其暗藏的風險,「若要效仿邠寧之事,便得如邠寧一樣,讓雙方勢力均等,互攻不下。若不然,待得一方完全據有了閬州,又從對方身上得知朝廷曾兩面下手,恐怕,會適得其反。」
康承業點出了關鍵處。
閬州與邠寧不同,與關中相隔太遠,朝廷完全無法插手,要行驅虎吞狼計,就一定得隨時確保雙方均勢。
楊守立和天威軍肯定是弱勢方,為扶持他,朝廷得將閬州防禦使的名分給他,下詔授予此職,讓他能理直氣壯地去閬州赴任,也同時束縛了楊守亮的手腳,讓他不能集全力圍攻楊守立。同時李曄也會在回信裡提及此事,爭取楊復恭的首肯。
而楊守亮和楊子實那邊,也得有人私下裡去傳話,將閬州授予楊守立,其實是朝廷為解決綿州內鬥的無奈之舉,並非是真心要將閬州之地贈予楊守立。以防楊守亮顧忌朝廷、又素來孝順楊復恭,竟真的將閬州拱手讓出。
如此,驅虎吞狼之計已成,雙方勢必會爭鬥不下。
接下來,閬州形勢會如何發展,便不是朝廷能管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