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章 恩鬻錢與香火費(第1/2頁)
章節報錯
杜讓能明白了張濬的意思。
非是勳貴和僧侶應當被化為課戶,而是相較於其他不課人群,這兩類人,能夠鬧出來的動靜,應當會小一些。
所謂勳族,即功勳世族,如國公、郡公等等。
時值殘唐時節,這些所謂的勳爵也早不值錢了。杜讓能捫心自問,他何德何能,又有何功勞,能被敕封為晉國公?便是他的七世祖杜如晦,為大唐定國立下多少汗馬功勞,又深得太宗文皇帝器重,畫像高掛凌煙閣上,也只是在死後才被追贈為國公。
不過是如今國勢衰微,天子威信不再,便只有透過濫封爵位來換取臣下的支援。如朱全忠、李克用、時溥、李茂貞等等,但凡是每個能叫得上名字的藩帥,都早早地被朝廷冊封為了郡王,他們又於大唐又何功勳?
勳爵之氾濫,乃至於斯。
相應的,如今的勳爵也就是頂著個名銜,實際並無多少權勢殊榮(指朝廷派下的權勢,而非自身本已具備的),更無法稱之為功勳世族。
此處所謂的勳族,指那些真正以功勳傳世的家族,多集中在武德、貞觀年間,大唐定國時冊封的勳貴,也包括安史之亂後,冊封了一批。他們的家族爵位代代相傳,世代享受大唐的榮華富貴,每至年歲節日,天家還得按時賞賜,以感激他們先祖為大唐的貢獻,更別說那點賦稅徵役了。
可其實,這些勳族多已敗落,後世子弟也鮮有成才者,只靠著先祖蔭庇做個閒散貴人、整日飛鷹走狗罷了,拿他們下手,並不會有多大阻力。
只是面子上,不大好聽……
僧侶其實並不好對付,更不是可以隨意欺負的物件。
杜讓能本人便精研釋經,他尚健在的八十老母更是虔誠禮佛,每日吃齋誦經,每逢節假再去寺觀裡孝敬。以此推之,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市井走販,佛家無孔不入,它在社會上的影響之大,對人們思想鉗制之深,前所未有。
但就眼下看來,僧侶又不難對付。
多虧了去年年底的滅佛行動,大批寺廟被毀、佛經被燒、田產被奪、僧侶還俗……佛家的權勢和影響已大打折扣,更主要是天子的態度明朗,就是抑制佛家。
佛家至此後也規矩了許多,包括許多朝中顯貴,得知天子的態度後也疏遠了佛家,此時再朝他們徵稅,應不難實現……
僅憑私心來說,不管是勳族還是僧侶,杜讓能都不想與他們為難。
可這是天子的意思,他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其餘那些不課戶,他更是得罪不起。
等到戶部大衙,一貫隨和的杜讓能罕見地發了一通火,將所有人鎮住,嚇得他們不斷咋舌,然後才提出重擬賦稅。
如此,便是侍郎、郎中們有意見,也不敢再發聲,只得照辦。
如此又過了四日。
杜讓能帶著新擬的稅賦種目及稅額呈稟天子。
李曄細細看了一遍。
丁稅和租稅數額大幅度減少,田產和戶稅數額增加,這便是將徵稅傾向於財產,以財產眾寡來定稅額,而非人丁。看來杜讓能聽進去了自己的勸告。
李曄另大致估算了一下,杜讓能所呈交這份新稅法中,最終按財產徵收的稅錢,與按人丁所徵收的稅錢,約四六比例。仍有些低,不過較之先前所有的稅法,已大有提升。.
再往下,勳族和僧侶也被列入了課收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