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章 陳倉守將楊崇本來降(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濬與牛徽尚未開始行動。
就在當晚。
李繼徽竟主動派人來到朝廷軍隊的營地。
這當真是一個極利好的訊息。李繼徽主動派人前來,說明他非但有降意,而且意願非常強烈,指不定早就有所計劃。
而且雙方在城外聯絡,也比城內方便得多……
李曄親自召見。
來人行叩拜大禮後,道:「李將軍託末將轉稟聖上。李將軍出自滄州官宦人家,世受天家與大唐朝廷的恩澤,後雖轉投宋文通名下,但也一直努力殺賊,未敢片刻忘記國恩,更不敢絲毫於聖上不敬、行忤逆叛國之舉,拳拳赤心,還望聖上明鑑。」
李曄點了點頭,問道:「李將軍可還說了什麼?」
來人再拜道:「回聖上,李將軍只說了這些。」
有意思……
李繼徽主動派人來聯絡,分明已有投誠之意,卻話裡話外不提半個降字。
李曄道:「你且休息片刻,朕稍後再給你回覆。」
「末將不敢。末將告退。」
帳內張濬、韓偓等人同樣是困惑,待陳倉信使退下後,便紛紛商議起來。
首先可明確一點,李繼徽強調自己原來的出身,當是要劃清與李茂貞的界限。
接著,李繼徽一再強調自己的忠心,不敢與朝廷相抗,背後的意思,是暗示朝廷兵馬去攻打陳倉,他便會不戰而降?.
但興兵乃大事,豈可憑猜測便貿然行之?
幾人商議後,一致認為,無論他李繼徽是什麼意思,朝廷都當明確表態,並要求李繼徽給出明確回覆,然後才可做下一步打算。
李曄認可。
再召來陳倉信使,道:「回去告之李將軍,朕相信他的忠心,與宋文通等逆賊斷然不同,故而朕領大軍而來,卻停駐渭水岸,反派了使臣入城,便是希望他能與鳳翔諸賊劃明界限,幡然悔悟,重投朝廷名下。朕也希望他明白,朕非昏庸之人,他若能重回正道、交出陳倉,朕非但不會追究他以往過失,還會重賞於他,絕不至寒了忠良之心。」
李曄身為天子,有些話只能泛泛而談,具體如何向李繼徽許諾,自有張濬等人具體去與陳倉信使說明。
當然也是出自李曄的授意。
首先會保留李繼徽的人馬和兵權,他仍是武衛都都將,朝廷也不會干涉武衛都內人事;交出陳倉後,他李繼徽可以選擇與朝廷大軍一道攻打鳳翔城,也可以選擇南下陳倉道,替朝廷收復興、鳳二州;至於其餘官職、爵位、賞賜等,朝廷自然不會吝嗇這些虛名,只要他李繼徽立有功勞,朝廷便自有相應封賞。
兩日後。
陳倉城內再次派來信使。
這一次李繼徽直接送來了書信,信中不再模糊其詞,明確獻城投降之意,並用了大量篇幅盛讚聖上文治武功。
但他同時提了兩個小要求。
一是懇請聖上能準其恢復原本姓名楊崇本。
這其實都稱不上要求,朝廷既要求他叛離李茂貞,當然得去掉李茂貞給他的賜名。
但此舉由李繼徽主動提出來,則並不多餘。其實,他還是在向天子和朝廷表明他的忠心,以及他與李茂貞之間的真實關係。
二是陳倉城內遍佈李茂貞的眼線,因而他懇請聖上能發兵「攻打」陳倉,只要朝廷的兵馬能出現在陳倉城下,他便可借禦敵之名收攏兵權,並藉機除掉軍中異己,再開城投降。
這兩個所謂的要求,李曄自然是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