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筠是主動鑽進鳳翔兵的包圍圈之中。

那日兵馬府正堂內,李曄及諸將都認同康承業的預判,即李茂貞會將決戰地挑在龍尾陂上,且決戰的方式,是埋設伏兵。一如十年前的龍尾陂大捷。

而如何來破除李茂貞的詭計,眾將都難有計策,最後由李曄一力獨斷。

李曄的信心來自他對歷史的研究,他的腦袋裡裝著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各式戰爭案例,他從中逐一篩選,最終選定了近代時期的國共淮海戰役,一場經典的包圍與反包圍的戰役。

李茂貞想要在龍尾陂上設伏,將朝廷大軍包圍在龍尾陂,那朝廷便在龍尾陂外設伏,再反過來將鳳翔兵馬包圍在裡面……

單從理論上來說,這套反包圍戰術無疑是最完美的破解之法。

淮海戰役也用實戰論證了這套戰術的可行性。

但也要正視古代戰爭與近代戰爭之間的區別,尤其是通訊的變革所帶來的巨大改變。

在這個沒有現代通訊手段的時代,反向包圍這種複雜的戰術,能夠在實戰中運用出來嗎?

一旦包圍圈過大,以現有的通訊方式又做不到各部協同作戰,事實上便不是在包圍敵軍了,甚至連包圍這個詞都無從談起,反倒給了敵軍從容各個擊破的機會……

李曄想了又想,要想破除通訊障礙,唯有一法,便是派出一支人馬為誘餌,鑽進鳳翔兵的包圍圈內,佯裝中計。如此一來,鳳翔兵便會縮小包圍圈,以圖消滅圈內的朝廷兵馬,而鳳翔兵一旦由四散設伏開始向中間靠攏,同時就給了朝廷反包圍的機會。

此時朝廷所設計的包圍圈,實際上仍沒有超出龍尾陂,也就不會受到太多通訊聯絡不便的侷限。

再回過頭來看,便是擁有了無線通訊的淮海戰役中,我軍在最後實現大迂迴包抄之前,也是先派了一軍深入敵軍腹地,逼迫敵軍各部向此地匯聚,最終創造出了大包圍的機會……

如果李茂貞真的在龍尾陂佈下了重兵,李曄相信這就是最有效的破解之法。

諸將聽聞後,也唯有紛紛應和,並再次盛讚聖上聖明。

甚至他們都無法理解,幾無行伍經驗的天子,是如何能想出如此「異想天開」的計策。而且用他們的行伍經驗來判斷,天子的這個計策,初聽起來過於誇張,但細細一想,又處處嚴絲合縫,完全可實施出來……

最後剩下的問題,便是派誰去充當誘餌。

深入賊兵四面重圍之中,這無疑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任務,甚至,可等同為犧牲自我來成全大局。

令李曄欣慰的是,諸將既知此行的危險,卻沒有退縮,而是紛紛請命。

李曄也與諸將言明,此戰若勝,願主動領兵入龍尾陂者論首功。

隨後,李曄挑中了鄧筠。

其實在李曄看來,備選項只有兩人,鄧筠和胡萬三。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必須得是大勇之人,能在賊兵重圍中撐得越久,攪動起越大的聲浪,越有利於朝廷大軍最終的合圍……而軍中負驍勇之名的,也就是這兩人。

李曄最終選中鄧筠,也是考慮到鄧筠獨領一軍,從全域性著眼,更便於執行這種單獨的任務。

鄧筠興奮地接受了任務。

至於陷入重圍後如何求生的問題,他其實並未多想。人活一世,當建功立業,若只能是平庸的活著,於他而言,倒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