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章 寓兵於農,以農為先(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今國事衰頹,首當便是兵事不振,故而要興國事,首先也要強兵。
因而幾乎所有人都倡議強兵興國。
且如今四方藩鎮自立之勢已成,視朝廷詔令如同廢紙。既不能以制敕告誡,也唯有以強兵威懾。
至於如何強兵,張濬、劉崇望等人泛泛其談,只能談到一些大略。
倒是幾位都指揮使的建議較為切實。
一要擴兵源,廣招健兒入伍,編練成軍。他們另建議,眼下京城外流民彙集,有數萬之數,正可從中擇健壯者入伍;
二要購良馬,行伍裝備中,戰馬為先。朝廷原在天下分設四十八牧監,可如今除大明宮北的飛龍廄外,便再無牧馬所(原本還有個沙苑牧監,可自王行約襲佔同州後,脫離朝廷掌控),因而需從夏州、雲代等地多購戰馬;
三要選良將,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既要從京城諸軍中提拔,也要想方多從四方藩鎮中徵選將才入京;
四要明法度、勤操練,因遺留緣故,如今各軍法度不立,操練不勤,故兵不強。禁軍原有秋後會操點兵的禮制,後漸漸廢馳,諸軍使建議重啟會操,等等……
除絕大多數人主張強兵興國外,也有幾人提出了其他方略。
如有人認為,朝廷只關中一隅之地,兵力有限,更無法與四海藩鎮之兵相比,以強兵來興國並不現實。應當效仿先秦的縱橫之法,多豢養能言善辯之士,將之派往各藩鎮,再利用各藩鎮之間的利害衝突,縱橫捭闔,以興朝廷。
孔緯甚至提議,天下喪亂,朝廷萎靡,皆因禮法不興,人心無據。當尊崇禮教,以倫理綱常來教化天下萬民,如此人人知禮節、辯忠女幹、敬君父,國事方興。
當孔緯提出他的這番方略後,無人應和,也無人辯駁。
大家不知當如何來勸說這份頑固的老國公……若盡口頭教化便能止干戈,罷藩鎮,又何須他們費勁心機在這裡謀劃……
最後,沉默許久的杜讓能給出了他的方略:寓兵於農,務農為先。
「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夫知興兵賦斂之為急,不知務農為先者,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餘,故三年而餘一年之備。由此興百事,何事不興?何況於兵哉?……」
杜讓能先強調已農為先的必要。
針對方才眾人提出的徵流民入伍,他也提出了反駁。
「一遇凶歲,則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兵,如此兵眾而民寡,遊惰逞強者眾而勤事耕種者寡,地無所出,民無所依,兵無所立,豈得長久……
「而一旦地力不繼,衣食無所依,遊惰逞強者必聚眾喧鬧,轉而為匪、為盜,遺禍無窮……」
同時他也結合關中的地理分析道:「關中之地,四面沃野,以此地耕養務農,可養者數不勝數;而以此地養兵,曾不若荒野大漠。如此棄農興兵,是捨本而逐末也……」
最後杜讓能得出他的結論。
「當以務農為先,興兵為次,寓兵於農。再有聖上聖明,臣下發憤,用物有節,興兵有方,如此,方中興有望。」
杜讓能說完後,殿內同樣一時沉默。
可此時的沉默與孔緯說完後的沉默完全不一樣。
殿內原來的主流聲音是強兵興國,然而當他們聽完杜讓能的方略後,卻有了動搖,開始質疑自己的觀點。
杜讓能的方略中也有缺點,如務農見效太慢,而朝廷眼下形勢嚴峻,時刻有外敵入侵,怕是等不到務農有成的那一天。
可杜讓能指出的貿然強兵的弊端,卻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