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濬代宰臣們站了出來,問道。

“楊公所說的強藩,從何而來?”

“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

楊復恭才懶得繞圈子,直接道出他心裡的計劃。

“要平息西川的亂局,自然得派三川內的軍隊,除此外,都是空談。劍南北有蜀道天險、東有峽路險阻,若無內應,外面的軍隊根本就別想進去。此其一。”

“三川之內,王建已在西川坐大,東川顧彥朗勢力弱小,空有節帥之名,實則僅轄有梓、遂、普等數州之地,根本就不是王建的對手,派他征剿王建,於事無補。唯有山南楊守亮,勢力雄厚,兵強馬壯,可與王建一決高下。此其二。”

“其三。朝廷此番派兵,必須得擇忠信可靠之藩帥,否則,便是驅逐了王建,西川也落入了外人之手,於朝廷何益?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乃先弟復光之子,自平叛黃巢草賊以來,身先垂範,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其肝膽赤誠、忠勇之姿,昭昭於世,也唯有此人,方不負朝廷的信賴。”

“再者,三川內另有洋州楊守忠、綿州楊守厚,龍、劍楊守貞,此三人素與楊守亮親善,朝廷若舉楊守亮為帥,也可以調集起此三人的力量,務求一舉收復西川。”

楊復恭逐條說完,殿內一時悄然。

除孔緯冷言一句“楊公可真是舉人不避嫌啊!”,其餘宰臣都一時無話。

實在是楊復恭提出的四點理由,幾乎封堵住了他們的反擊。

第一、二兩點便已經擺明了,朝廷若想抽調有實力的藩鎮介入西川戰局,便只能是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其餘人均無可能。

第四點自不用多說,不管他們有多厭惡楊復恭,但也不得不承認,楊復恭在收攏人心這方面頗見成效。他的這些義子義侄們,雖已遠赴各地出鎮地方,卻依舊視楊復恭為父,彼此間相互支援,抱成一團。

至於第三點,楊守亮未見得多忠心,但目前也沒有任何叛逆之舉,一直尊奉朝廷詔令,每年定時貢賦(雖然貢賦的數目不足)。

而且楊復恭還舉出了他已故的弟弟楊復光。宰臣們雖不認可楊復恭,但對楊復光卻都是一致推崇的,後者曾身任天下兵馬都監,是當時關中圍剿黃巢的實際統帥,於大唐實有再造之大功,且剛把黃巢從關中攆出去,還未享有應得的勳榮,楊復光便因操勞過度、抱病而逝,讓人無限嘆息。

宰臣們未嘗未設想,若楊復光還健在,如今坐在朝堂上的當是沉勇有謀的楊復光,而非囂張跋扈的楊復恭,整個帝國的面貌或許也另是一番好光景。上天待我大唐何薄……

楊守亮是楊復光身前最器重的義子,單憑這一點,就無人能說他不忠心。

“聖上,臣請加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為西川招討使、節度使,兼劍南三川宣慰制置使,節制東川、龍劍、綿、洋各路之兵,齊發成都府。”

楊復恭抓住時機,當即向李曄請命。

“楊節帥願意出兵西川,為國討賊,固然是好事,只是……”

李曄沉吟未決。

楊復恭聞此反倒心裡一鬆。

前日他雖嘴上斥責了李巨川,心裡卻多了個疙瘩,莫非聖上真用的是調虎離山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