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一朝花開幾度春風”“書友2017011110340671”兩位書友打賞,加更一章。

————

雖然朝廷收入減少,但開支卻減少得更多。

這便是財政盈餘的原因所在。

黃巢之亂後,河西隴右防秋兵(吐蕃人大多秋季入侵,故得稱)、延邊諸軍(主要指河套地區的振武、天德等軍)、河陽東京(洛陽)駐軍紛紛脫離朝廷,尤其是前兩者,當地幾無任何收入,全靠朝廷賦稅供養,使得佔去朝廷賦稅大半的軍費開支陡然消失,只餘下供養關內的左、右神策軍。

僅從財政角度來說,部分邊遠藩鎮的獨立,反倒是給朝廷減負。

除軍餉開支,佔朝廷另一項主要開支的京城官僚、功勳世家、包括隱形消耗財政的門閥士族……

黃巢佔長安城四年,就殺了四年,搜刮了四年……

如果沒被黃巢除掉,那大機率就是投了黃巢,等到天子和朝廷回到長安後,唯有接著殺……

如果朝廷願意放棄那些中興大唐的不切實際的想法,把自己只看做一個關中的小藩鎮,那他們的日子其實很寬裕的,絕對是天下最安逸的藩鎮。

一面享受著天下藩鎮的貢賦,另一面,卻只用支付京城內外數地的支出。

地主家的兒子都過不了這種舒坦日子……

至於杜讓能為何總在朝堂上哭窮。

杜讓能狡黠地笑道,那是哭給楊復恭聽的。

又道,若聖上真能將神策軍兵權奪回來,使之成為聖上的軍隊、大唐朝廷的軍隊,他必當竭盡所能,不敢絲毫藏私。

說到藏私,這便是杜讓能這些文臣的厲害處了。

上次大和門外受眾人嘲諷後,楊復恭下定決心京內的神策軍各部,第一項,便是依據實際人數重造名冊,嚴查吃空餉。

這些年,他沒少受下面鬧餉的氣。

為了餵飽那些神策軍們,他曾經親自去城內外各庫房裡搜查,可查到的每座庫房都是空空蕩蕩,似乎印證了杜讓能的哭窮。

李曄也沒細問,他相信杜讓能的“藏私”,不是為了他個人,而是在為天子和朝廷積攢家底。史書上印證了這一點。

……

……

調楊復恭入川的策略已定,朝廷財政也能支撐,接下來,便是尋一個合適的時機,提出西川議題。

期間,有兩件事值得一提。

第一件,國舅王瑰找進宮來,催問李曄,答應他的節度使一職為何還沒有著落。

李曄的生母王氏出身卑微,誕下李曄後不久便離世,原天子李曄心存愧疚,又禁不起王瑰的再三騷擾,故而答應了王瑰節度使一職。

可如今的李曄深知自己與帝國將來的命運,忙於糾正歷史走向,哪還把這點小事放在心上,所以一直沒有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