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漢二年,曹植之叛亂為曹丕鎮壓,其部署皆投降於曹丕,北方動亂平定。】

興漢三年,先帝舉兵十五萬北伐合肥,於淮南與魏軍對峙九個月。最終使魏軍糧盡,無法渡過淮河支援合肥,被迫撤退。】

合肥守將張遼在死守九個月之後,最終糧盡餓死在城內,合肥剩餘四千人投降漢軍。】

…………

…………

…………

自興漢三年之後,先帝每逢攻伐皆聽參謀府之言,無往不利。強悍的漢軍攻城拔寨,進攻勢力勢不可擋。】

興漢十五年六月,蜀魏聯軍十九萬於武功與漢軍對抗,先帝親率精銳分化擊之,大破蜀魏,正式奠定勝利基礎。】

…………

…………

…………

興漢二十五年,先帝遷都長安,正式統一天下,恢復昔日大漢的絕大部分領土。東臨東海,西至河西,南達珠崖,北到遼東重建大漢帝國。】

興漢三十五年,先帝因病逝於長安,諡號昭武。】

劉琮:(??

怎麼回事,這一次我不是統一了嗎?怎麼我還是一個昭武,依舊沒有當上中祖?

這一次劇本重點有些不明顯,他在關鍵地方提醒自己了需要注意這一次北方的動亂。不過即便是不注意似乎也就拖延一下統一進度,現在已經沒人攔得住他的統一了!

這次劇本里的兄弟就非常給力,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完成統一了。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我都已經統一大漢了還沒有中祖的諡號?難道我不配嗎?

劉琮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後,心中就感覺非常的不爽。

誰訂的這個諡號,我非砍了他不行!

以劉琮現在的功績,真要是算起來給他箇中祖真不為過。因為劉琮的改革不僅僅是軍隊,還有整個社會性質的變化。

在劉琮的不斷改良下,自上而下的改革讓曾經壟斷天下計程車族勢力大減。較為開明的制度讓大漢未來可期,單從這一點來看就足以稱劉琮是中祖了。

那為什麼不是呢?

劉琮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這不是現在可以想清楚的事情,劉琮糾結了一會就轉而開始思考眼前的事情了。

北方的內亂的確顯得有些古怪了,劇本里說的很隱晦,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曹植很快就垮臺了。

實際上這件事看穿了也可以明白曹植為什麼現在可以一直支援。

曹植本質上是河北與司隸士族支援上來的代言人,其主要勢力依然是河北等士族的力量。這些勢力之所以要反叛,主要還是曹丕代表的潁川士族想搶他們的利益,而他們所擁有的軍隊不足以讓河北士族絕望。

畢竟曹軍接連在南方大敗,連龍興之地潁川都守不住了。自然而然的,同樣掌握大量兵力的河北士族就有了叛亂的心思。

尤其是一開始曹軍主力還在南方和楚軍對峙,北方空虛。如此合適的時機,河北和司隸士族自然忍不住。

但是曹丕選擇了將主力從南方調到北方鎮壓叛亂,主動讓南方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