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結束之後,蜀漢政權也和北方一樣出現了動亂。因為大量軍隊戰死邊疆,蜀中家家戶戶要披麻戴孝,一股悲觀的氣氛在蜀中瀰漫。

隨後就是以為兵力空虛,蜀漢開始鎮不住周圍的少數民族了。當得知蜀漢折損數萬精銳之後,南中的南蠻悍然發動造反,希望奪取南中。

好在,隴西關羽還沒有像劉備那樣失去理智。在上庸與裴柒碰了幾個月沒有進展,又聽說陛下主力被楚軍擊潰,於是關羽果斷放棄輜重糧秣,帶著主要兵力退回了隴西。

事實證明他的動作非常正確,在關羽退走兩天之後,楚軍援軍到達。如果關羽晚走一天,沒有放棄糧秣輜重,他就走不了了。

在果斷的後撤,關羽得以將三萬多隴西蜀軍安全帶回來。

有了關羽的生力軍,加上諸葛亮的強力干預,迅速組成了五萬蜀軍南下平叛。因為兵力不足士氣低落,諸葛亮只能親自帶隊討伐,蜀漢一時間陷入內亂無法自拔。

北方,因為曹丕果斷遷都臨淄,數萬曹軍被調到北方。曹丕曹植二人在北方的衝突迅速升級。

自古以來,繼承人的爭鬥是對國家危害最大的。因為對抗的兩個人都是曹操的兒子,都是曹家嫡系,所以不存在造反。

說穿了就是主公家裡的內鬥,更何況曹操死的太快,遺囑很難讓人相信是不是真的。因此許多投機分子和不知所措的勢力左右搖擺,兩邊站隊。

不過曹植比曹丕的優勢在於,他性情溫和,很受那些士族的喜愛。

這樣溫和的主公他們最喜歡了,能輕輕鬆鬆拿到權力。

第二個優勢就是曹植與曹丕的爭鬥雖然是爭奪繼承權,名義上是爭奪魏王的繼承權而非皇位。

他這個宣稱讓一部分依然忠於漢室的官員放棄南下投奔楚漢蜀漢的想法,轉而支援曹植。

在一系列bu的加持下,只有部分軍隊支援的曹植竟然與曹丕打的有來有回。但這對曹氏來說實際上不是好事,這加劇了北方勢力的分裂。

這就是所謂的打贏了皆大歡喜,打輸了全體吃席。

而楚漢這邊,卻顯得非常和睦。接連十幾年的對外戰爭,每次楚軍都可以大獲全勝,奪取充足的利益。這讓江南的局勢趨近於穩定,士族願意對劉琮讓步,等待以後勝利去搶奪其他士族的勢力。

在這樣的局勢下,劉琮也不再著急。北方和益州都開始動亂,現在就是讓他們放血的時候。

當然還有個原因就是,劉琮也沒多少糧食了。從淮南大戰爆發到現在,楚漢已經打了大半年的仗了,儲存的糧秣差不多損耗光了,只能先等下一次收穫了。

回到武昌,劉琮將官府體制改為了三省七部制,將兵部肢解為軍部和兵部。軍部主要負責打仗,兵部則負責軍隊的規劃和戰略統籌。

這樣一來一切都分工明確,保證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吳武就任兵部尚書,鄧艾為軍部總參將。

解決完這些,劉琮就有了點空閒時間了。

他在後宮陪著自己的幾個媳婦休息了幾天,陪陪一歲多的太子劉興,當了幾天的時間管理大師。

值得一提的是,劉琮雖然也很喜愛開後宮,但是他並不喜歡整後宮佳麗三千。他認為女人只會影響他爭霸的速度,而是數量越多,影響程度呈幾何倍數遞增。

除了高靈,孫尚香,曹節之外,他基本上不會去臨幸其他的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