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乃是一州的最高官員,有著莫大的權力。

漢武帝時,朝廷設定了十三州部,每州設一刺史。

到了漢成帝時期,改刺史為州牧,後廢置無常。

東漢靈帝時,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朝廷再設州牧,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

建安十三年八月,原荊州牧劉表病逝,其子劉琮在蔡瑁張允等人的扶持下,接任新一任荊州牧的位置。

大權更迭,原先壓在劉表肩上的大山頓時轉移到了他兒子劉琮的肩上:

曹操大軍已經直逼荊州,是戰是降,此時還沒得個說法。

關於劉表,雖然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他: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但是劉表生前坐擁荊州七郡,也使得這方淨土免於戰火。

雖然他並沒有出色的識人之能,但由於他轄下的荊州相對安穩,像諸葛亮、司馬徽等高士都逃亡到了荊州隱居,倒也使得荊州成了文人墨客的大本營。

原先劉表在世之時,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常抗曹操,那些親曹的官員受到了壓制。

如今劉表去世,其子力弱,而曹操又舉兵南下。荊州以蔡瑁、蒯越領頭的一幫人便開始力勸劉琮降曹。

鎮南將軍府裡,蒯越、蔡瑁等一幫重臣正與繼承了劉表爵位的劉琮商議曹軍南下的事宜,蔡瑁斜著眼瞅著一旁的伊籍,暗自冷笑:此時大局已定,你來此又有何用?

此時蒯越、王粲及東曹掾傅巽等人正遊說劉琮歸降曹操。

劉琮看起來仍想反抗,說:“今天與你們諸位據守荊州,守我父親的基業,觀望天下轉變,難道不可以嗎?”

但傅巽一把反對了劉琮的想法:“我們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荊州去對抗中原,是危險事;以劉備抵抗曹操,不適當。三項都顯得不足,想用以抵抗朝廷軍隊,是必定滅亡之道。”

見得劉琮尚在遲疑,一旁的王粲連忙問道:“主公覺得自己與劉備相比如何?”

“不如。”

劉琮搖了搖頭,誠實的回答道。

王粲因而說:“若劉備不能抵抗曹操,那麼荊州就不能自存。若劉備能抵抗曹操,那麼劉備就不再是將軍的臣下了。希望將軍不要再疑惑。”

聽著眾人的提議,劉琮只好對著一旁恭敬的問道:“母親您怎麼看。”

只見蔡夫人從屏後轉了出來,淡淡的說到:“既然異度他們所見相同,又何必問我?”

言下之意,已然極為清楚。

突然……

“公子,將荊州拱手讓人,疏為不智!”

只聽一聲大呼,蔡瑁等人轉首望去,卻看見伊籍已經從人群中走了出來。

“伊籍先生有何高見?”

蔡瑁剛想說話,劉琮卻已經向著伊籍發問,這不禁讓他眉頭一皺。

劉琮年紀小,但頗為聰慧,對於投降曹操,心裡卻也並不是十分樂意。

奈何他性子軟弱,毫無主見。眼見的此時見伊籍提出了不同意見,勢必會讓得他心裡再度有所反覆。

“景升病重前,曾與我一書,明言公子統領荊州後,不得不戰而降。若是不得已,可請新野的劉玄德共抗曹操。”

伊籍從袖子裡取出一帛,對著劉琮呈上。

眼見劉琮取過布帛看了起來,蔡瑁心底大呼不妙,厲聲呵斥到:“伊籍!這帛書我從未聽主公說起過,怎生能確定不是你偽造的?況且這劉備乃一外人,如何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