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這股力量…可以燎原!(第1/4頁)
章節報錯
歷史上,漢靈帝劉宏的死頗具戲劇性。
那一日早晨,天子劉宏還精神抖擻的去祭祀,可正午用過飯後,突然病了…晚上時,皇宮中就傳出了天子駕崩的訊息。
整個一個大離譜!
若說這中間沒有什麼陰謀,誰能相信?
而何進擁護的「漢少帝」劉辯火線繼位,根本沒有給董太后以及二皇子劉協一絲一毫的機會。
整個過程,若非宦官與外戚的聯手,怎麼可能這麼順利?
還是那句老話,東漢的皇帝沒有一個活過三十六歲是有理由的。
至少,在這件事兒上,宦官與外戚足以達成一致。
而之後,何進在袁紹的提議下,在謀誅宦官的計劃中執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召前將軍董卓率涼州兵東下;
比如,派幷州刺史丁原帶著其主薄呂布南下洛陽城北的孟津灣,同時派張遼去河北募兵;
比如,派騎都尉鮑信到其故鄉泰山去募兵;
比如,派大將軍府掾王匡到徐州去募兵,假司馬張楊到其故鄉幷州雲中去募兵,都尉毋丘毅到揚州丹陽郡募兵,東郡太守橋瑁南下成皋募兵!
然後就是八月二十五日到二十八日,宦官與外戚的搏殺…
第一天,何皇后在十常侍的提議下,召何進進入南宮嘉德殿。
卻被張讓等人刺殺,宦官們偽造何太后詔書,免去了袁紹和王允的職務。
尚書盧植向外界公佈,宦官謀殺大將軍的罪行。
虎賁中郎將袁術聽到後,帶兵入宮,火燒嘉德殿前的九龍門,又燒東西宮;
第二天,皇宮南宮火勢完全失控,漢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兄弟經複道逃亡北宮,途中遭到盧植的攔截。
第三天,何進的弟弟何苗趕來為哥哥報仇,與袁紹共同捕殺了中常侍趙忠等人。
第四天,袁紹與王允處決了閹黨,殺死了全部宦官,一些沒長鬍子的也被誤殺,張讓等少數宦官帶著天子與陳留王逃到黃河邊,走投無路,跳河自盡,天子與陳留王在北邙山過夜,次日凌晨才被官員們發現,然後被董卓的西涼軍發現!
與《演繹》中這些發生在一瞬間不同,歷史上的這一切是分四天完成的。
而其中又飽含著總匯流排索與離奇的地方。
第一個,劉辯上位後,十常侍並無一兵一卒,就連起居都遭到了虎賁中郎將袁術的監視,對何進兄妹形不成什麼直接威脅,反而有助於他們的執政。
如果要消滅宦官,何必要調動外面的西涼兵,又何必要將洛陽的將軍都調出呢?
第二個,何進雖不聰明,但也不傻,在他被殺前,與十常侍已經處於水深火熱的關係,他如何敢獨自赴約去見妹妹何皇后呢?
第三個,十常侍刺殺何進後,除了偽造了一封聖旨,免除袁紹、王允等人的職務外,幾乎什麼都沒做,完全是被動挨打,如果十常侍早就準備要刺殺何進,那麼為什麼會在整整的四天時間內一直被動挨打!乃至於最後走投無路,跳河自殺時。
退一萬步講,真要跳河自盡,為何不把少帝與陳留王一併拉下水?
第四個,身為虎賁中郎將,袁術帶兵火燒九龍門後才衝入皇宮,爾後又火燒東西宮,這太反常了,你殺宦官就殺宦官,放火什麼意思?
身為虎賁中郎將一定是有能開啟宮門的鑰匙,再加上皇宮的城牆就不高,真的要救人,攀爬也進去了,根本不用燒門就能闖入,況且整個皇宮都是土木結構,一旦肆無忌憚的到處放火,很有可能會整體燃燒垮塌!
從這些就能看出…何進遇刺案的每一個主要環節都存在嚴重的不合理之處。
從刑偵學角度看,本案的「被告」閹黨集團全部被殺或自殺,犯罪現場皇宮又幾乎完全被焚燬,目睹犯罪過程的證人幾乎不存在,人證、物證匱乏,案件的全部過程就只能聽原告——袁紹、袁術、盧植、王允等人的講述了!
歷史上真實的情況不一定會記錄在史書裡。
因為書寫史書的人極有可能也是屬於某一個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