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的確不善騎術。

更別說是騎射。

這點,在三國這個時期格外明顯,甚至在古籍文獻的記載中,有“騎射”這項技能的武將不超過十個。

這足以說明,漢人在騎術一項上與胡人的巨大差距。

這是公孫瓚下意識的反應。

可接下來,他的眼眸就已經被薄子中的字眼深深吸引。

馬鐙…

就是一對掛在兩邊的腳踏。

按照柳羽的書寫,它可以形成一個支撐點,支撐騎兵的雙腳,從而使身體趨於平衡與穩定,同時又能保護騎兵的安全…

乃至於進一步的解放雙手。

往往…

漢代騎兵作戰時,需要一隻手拉住韁繩,一隻手握住武器,以此揮砍…

若是騎術精湛的則倚靠自己健碩的大腿夾緊馬肚子,一次解放雙手…

馬背上,兩個手打一個手自然是無往而不利!

烏桓人便是如此!

只是,這需要鐵一般的胯部,而漢人的胯部缺乏練習,遠遠達不到這個程度。

可…這馬鐙!

公孫瓚眼眸已經眯起。

他在試著去憑空想象這馬鐙的效果,作為遼西人,從小與馬兒打交道,公孫瓚最清楚不過。

騎術中最難的是什麼?

是…平衡!

而這馬鐙似乎…似乎完美的解決了這個痛點!

等等…

公孫瓚的眼眸驟然睜大,這馬鐙的原理不能僅憑想象,必須…實踐。

而實踐其實也很簡單。

公孫瓚敏銳的看到,屋子裡有麻繩。

他按照薄子裡的方法,將麻繩的兩側拉成兩個圈…

這是簡易的馬鐙,雖是麻繩…有些草率,但原理是相同的。

屋子裡沒有馬,公孫瓚就尋來一處木樁,將其立起來後,又將麻繩搭在上面,一邊一個圈,自己坐在上面…然後雙腳踩住這兩側的麻繩。

嘶…

這不踩還好,一踩之下,公孫瓚宛若開啟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他是倒吸一口涼氣。

憑著他駕馬多年的經驗,對騎術的融會貫通,一下子他就徹底明白…這…這馬鐙乃是神器啊!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公孫瓚對騎兵,對騎術太熟悉了,甚至…只這一個馬鐙,就讓他覺得雙手一沉,手中薄子的份量一下子重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