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盛京的安山湯陽道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但過了湯陽道,進入龐河道,雖有“河”為名,但大部分地貌便是黃土丘陵區域了。

張專員的新職務為黑山堡親王特派安山東南地區綏靖專員。

安山東南地區綏靖公署,主要便是接收聯軍推進後的光復區域,維繫和平穩定,組建新的地方政權。

公署的最高長官為雙專員制,任仲霖大帥派出一名專員,黑山派出一名專員。

雙方對光復的各道區域早進行了劃分。

隴北有十五道,安山卻有三十九道,從疆域來說,安山行省比四個隴北還大,主要是因為安山的西北地區,越發地廣人稀,一直以來,西北一些最偏遠的地域,安山督軍也只是名義上的最高長官,多是部落自治模式,而且,那些地域也不屬於三十九道。

安山省城安山城,可以看做分水嶺,其東南地區,地理環境比西北要好一些,當然,和其餘三行省相比,還是貧瘠困苦的多。

按照陸銘和任仲霖的密約,雙方拿到安山東南地區控制區,有十四個道,雙方各佔據七道。

這十四個道,都是百萬以上人口,而且,安山人口瞞報的極多,基本上翻個倍差不多是其實際人口。

聯軍初入安山,摧枯拉朽一般推進很快。

密約裡該交給黑山管理的,龐河道和林河道,很快便換了旗幟。

陸銘領著公署機關人員,幾天後,到了林河道道署所在林河市。

這裡是老鯰的故鄉,陸銘還在東海時,和這個區域,發生過故事。

基本上,安山模式都是每個道的道署駐地城市,畸形繁榮,全道之力,建設該城。

其餘地方,便慘不忍睹。

北域通常一道三市左右,有兩個市的,也有三個市、四個市的。

林河道便是四個市,但其餘三個城市,都是幾萬人口的破敗小城了,和陸銘剛進入龍崗時的龍崗縣城差不多。

安山行省就是這般貧窮了,市建和江南五省的縣城境況相彷,和東部經濟聯盟地區的小鎮差不多了,要說基礎設施建設和娛樂生活種種,怕還不如東部經濟聯盟地區的小鎮。

而安山以前的政治管理模式,在安山,控制了道署駐地市,便等於控制了該道。

林河市就是如此,市區人口不少,有二十多萬,加之那些沒有戶籍在此討生活的黑戶,怕也得有四五十萬人,全道五分之一人口匯聚於此。

市面畸形的繁榮,也有舞廳、夜總會之類的靡靡之音。

本道金字塔尖的人物,都居住在本市的中心城區。

黑山維和部隊一部進入林河區域時,林河道旅帥林蛟龍不知道厲害,率部抵抗,結果大敗特敗,很快便宣佈投降,迎接黑山軍入城。

隨之,秘密結社組織“大公會”接管了道署,本道大公會支部長林山青被還未來到林河的東南綏靖公署任命為臨時道尹,配合維和部隊實行暫時軍事管制。

大公會是保密總署特殊工作部扶持的域外結社組織,主要便是在北域農村區域宣傳自由平等之類思想,以陸將軍的《社會論》為指導準則,南平和萬州則是其宣傳的樣板。

現今在距離盛京不遠的北域諸道,已經算是見到了一些成效。

至少,在安山臨近盛京的幾個道,有了帶路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