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餘暉灑落林間,外出打獵採集的人陸續回營。

狩獵組和採集組皆收穫頗豐。

只停留一夜,野菜沒辦法曬乾帶走,就收集了今晚和明早食用的量,採集組主要找根莖類食物下手。

最讓許問楓驚喜的是,採集組除了帶回來幾大筐木薯葛根外,額外收穫了一板車沉甸甸的參薯。

參薯別名,腳板苕、大腳薯。

此物根塊肥大,長得也很有特色,非常相似人的腳底板,關鍵產量高,單株塊莖產量一般可達10kg,高產的甚至可達50kg。

耐高溫耐乾旱,耐放。

它跟山藥是“親戚”關係,所以它也是澱粉含量較高的一種食物,完全可以當主食食用。

存放得當一直可保鮮到翌年下種前後,在沒有地窖的情況下,一兩個月沒問題。

“嬸兒,你們挖乾淨沒有?”許問楓問採集組的領頭人巧菊。

巧菊不確定道:“應當沒,我們是最後才在一個山坡上發現它的,挖了不多時,天色就開始暗了,沒敢繼續挖。”

許問楓說道:“我去看看。”

巧菊道:“我帶你去。”

許問楓:“不用,循著推車的印記不難找。”

巧菊連忙拉住她:“你別一個人去,那地兒要穿過一片樹林,不大安全。”

曾大勇立馬道:“打獵組的人都回來了,我去叫幾個人。”

許問楓默許了,反正也沒打算放空間,多去幾個人也好,萬一遺留的多,明面上她一個人運不回來。

一行十人,很快找到腳板薯生長的山坡,順著採集組留下的泥坑向周邊挖,一塊塊肥大的塊莖露出土面。

整塊山坡長滿腳板薯,巧菊她們大概只挖走三分之一。

許問楓他們又刨了兩板車出來。

一輛板車能放六個籮筐,一筐一百多斤,多走一趟,意外多收穫了千餘斤的主食。

營地煙熏火燎,熱鬧非凡。

三排土坑灶,一排三層大蒸籠,蒸的是要帶走的乾糧窩窩頭。

一排用鐵鍋在烀肉。

一排陶瓷瓦罐燉的是泥鰍野菜湯。

拉回營地的腳板薯許問楓吩咐巧菊帶人卸下三分之一,和木薯一起蒸熟捏成丸子,明天過後要儘量減少埋鍋造飯,趁著最後的風平浪靜日夜兼程多趕幾段路。

晚上海吃一頓,安排好守夜,所有人早早入睡。

破曉。

用昨晚煨好的下水滷肉,就著野菜湯填飽肚子,疾速啟程。

翻出大山,路逐漸平坦,但沒了林蔭遮擋,被火辣辣的太陽蒸騰著,還不如走山路。

沒多久後背就溼透了。

親眼目睹了大山外面乾旱得厲害,大家越發捨不得喝水。

這樣不行啊,餘宏義聲音洪亮道:“渴了就補充水分,脫水中暑了平添麻煩,不出意外後天中午就能到府城,城外有條大河。

許問楓規劃路線的時候就考慮到了水源的問題,哪裡水源充沛,哪裡水源匱乏,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