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備雖然也是草根出生,但畢竟佔了一個漢室宗親的名分,憑藉著這個名分,可以為他招攬到許多忠於漢氏的人才。

而朱元璋,則是個徹徹底底的草根,完全是白手起家。

然而,朱元璋在劉伯溫的輔佐下,坐上了皇帝的寶座,而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只做到了三分天下。

所以劉伯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本事,絕對不比諸葛亮差,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要比諸葛亮強。

然而他的名氣,終究不如諸葛亮。

各中緣由,不勝列舉。

或許是因為劉伯溫最後功成身退了,並沒有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在一向推崇品德的儒家人、在渴望忠誠良將的帝皇眼中,他的宣傳價值,要遜色於諸葛亮。

又或許是因為,《劉伯溫傳》之類的,終究不比不上《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大,所以才導致他比不上諸葛亮。

劉伯溫自然不知道,後世之人,會如何評價他,但從內心來講,他也未嘗沒有和諸葛亮一較長短的想法。

鑑於自身的損耗,沒那麼快恢復,而要找到最後一處龍脈,也絕非短時間可以辦到,所以劉伯溫把自己的下一站,定在了武侯墓。

這日,劉伯溫帶領數名隨從,坐著八抬大轎親往孔明墓地拜祭。

穿過高大的牌樓,剛上花石臺階,一筒巨碑便矗立於眾人眼前,上邊有臥龍山人親書“吾到無人到”五個篆體大字。

劉伯溫抱拳深施一禮,抬眼上下一掃,不禁哈哈大笑:“臥龍山人好個書法,筆筆蒼勁有力,字字雄渾氣派,比王羲之、顏真卿毫不遜色。

只是在測算方面,卻不盡如人意。堂堂蜀國丞相只有前眼沒有後珠,妄圖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一千年的虛假歪名。伯溫敢笑你矮吾三尺,終沒料到你到吾也到吧!

碑上預言謬錯,欺世騙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礙眼惑眾。”

劉伯溫話音剛落,一揮袖袍,便將碑擊作三截。

作為天下第一高手,劉伯溫自有傲氣,眼見得碑倒石碎,不由得嘿嘿嘿一陣冷笑。

“素稱諸葛亮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經吾親驗,怕是名不副實,自此之後天下第一之名,怕是要易主了。”

說完,他揹著雙手,繼續前行,不到二十來步,又被一筒圓頭巨碑擋住了去路。

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澀,滿布苔痕,字跡依稀。

劉伯溫立刻命隨從擦去灰塵汙垢,一筆一畫仔細辨認,驀地一驚,頓覺心慌意亂,魂飛魄散,嘴裡連喊“罪過,罪過,學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毀碑碎碣辱沒先師,罪過深重,當該萬死。”

原來碑上是孔明親筆“只有伯溫到”五個楷書大字。

劉伯溫見第一筒碑時盛氣凌人,滿不在乎。見第二筒碑時卻已心服口服,承認在測算一道,技不如人。

故此從墓地回來後,他又畢恭畢敬地到孔明祠中設案焚香,拜祭了一番,以表歉意。

然而在祭拜前,他突然看見桌上放著一碗涼水,縷縷清香,從碗裡飄蕩,撲鼻而來。

床下放著一雙朝靴,周幫正底,針指精巧。

劉伯溫長途跋涉,剛好口乾舌燥,鞋底也在近十年間盡數磨損,故此他端起水杯一飲而盡,穿上朝靴連走三圈。

然而,當他走出門時,抬頭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居然留著諸葛亮親寫的兩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兇災。”

伯溫不看則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身為凝真境界的高手,除了大自然外,這世上也只有凝真境界的人,能讓他遭遇兇災。

“這一天終於要來了嗎?那些人居然把伏擊我的地點,放在沙丘?也不知是哪位朋友,這麼幫我,提前給了我警示。”

前後一系列的事情串聯起來,如果劉伯溫還認為,那些文字,是諸葛亮的預言,那他也妄為天下第一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