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末世感,是必須的!

沉放當然對自己的這部作品有全面的瞭解,他對這部《明日戰記》裡面的每一個鏡頭都十分的熟悉。

每一個都是他親手打造的。

而開篇的末世感,更是他強調營造出來的。

應該說,如此開篇,完全就是因為沉放大概瞭解到平平無奇的那一版的《明日戰記》。

雖然不能完全確定,但沉放也大概能猜到,古仔的那版,就電影開頭的這個階段,並沒有營造出一個末世感出來。

而沒有作出這個感覺來,那麼,幾乎就可以斷定,他們在整個電影的世界觀設定方面出了問題。

為什麼沒有拍出末世感來,就說人家電影世界觀出了問題呢?

這其實是有比較的。

最為直接跟明顯的比較當然就是《流浪地球》。

沉放記得很清楚,《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開頭,鏡頭使用的並不多,但卻給觀眾營造出了一種很強的末世感。

《流浪地球》用的手法其實是很高明的,不光是鏡頭少,成本還低。

用新聞的模式,來強調地球的危機。

還有那些死魚什麼的東西,來強化印象。

死魚這種玩意……確實比較有視覺衝擊力。

但凡往鏡頭裡一放,不光是眼睛受到了汙染,還能讓人鼻頭髮癢。

這算是一個有味道的鏡頭了。

雖然很簡單,成本也不高,但這些鏡頭還是把末世感給營造出來了。

而古仔的那個版本,沉放幾乎可以確定,就是用十分直白跟生硬的手法來告訴觀眾:

現在,人類的末日要來了。

這真的不行,這樣拍絕對不行的。

沉放之所以如此確定,其實是因為他看的很清楚明白,古仔他們應該是想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機甲的戰鬥方面。

應該說,他們的想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們的預算大概也不是很足,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重要的戲份當中。

這確實有情可原。

但,一部成功的科幻電影,是不容許犯這種錯誤的。

如果沒有很強的末世之感,那麼,這部電影就缺乏一種氛圍。

別小看了這種氛圍,要知道這種末世感的氛圍,會促進情節的發展,會帶給觀眾以及整個電影壓力,會讓電影裡的角色有足夠的壓力。

氣氛烘托到位了,那麼,電影裡角色的種種行為,也就順理成章了。

就好像現在,這隻如尖刀一般的小連隊,他們突破了一道道艱難險阻,幹掉了一個個怪物。

終於,要接近這個外星植物潘多拉的核心了。

而這個時候,那顆核彈來了。

“幫我照顧好我妹妹!”

連長劉強在犧牲之前,對張放託孤。

這一幕讓整個戰鬥的悲壯達到了峰值。

沉放靜心的聽了一下放映廳,幾乎沒有什麼人發出什麼古怪的聲音,顯然,大家都沉浸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