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打起來了!”

巫巴刷著手機,突然大叫。

“誰打起來了?”,李爾問。

“網友,網友他們因為你打起來了”

“怎麼回事?因為我打起來了?”,李爾不解,拿起巫巴的手機一看。

原來他現在已經上了兩條熱搜,一條“李爾用實力演繹‘普信’”,另一條叫做“李爾用實力演繹音樂還可以這樣玩”。

兩條熱搜,兩個世界,兩種畫風。

前一條,毫無疑問充斥著對李爾的嘲笑和批判。

[這個李爾誰啊?幾斤幾兩啊?]

[看樣子又是一個靠臉的,長這樣還不如去演戲,當個花瓶]

[上面的2G網了,這位可是連撲了好幾部大導電影]

而另一條畫風就正常多了,有的網友在扒譜,有的網友在分析歌詞,當然也有網友關注到了李爾的顏值。

不過總的來說都是在針對《蘭亭序》的音樂本身進行討論,因此氣氛還是融洽。

不得不說,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繭房愈加明顯,明明是相差幾分鐘的熱搜,網上像換了一批人。

而當兩撥人匯合的時候,就發生了非常激烈的碰撞。

其實兩撥人吵得根本不是一回事,一個討論的是李爾的人品和道德,另一撥人討論的是李爾的音樂。

但就是這樣,他們才吵得不明不白,網路世界就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和你對話的人在關注什麼?

不過,李爾很快就發現了端倪,恐怕這就是節目組的高明之處吧。

其實想想也明白,節目開播後哪有不買熱搜的?尤其是這麼財大氣粗的節目組。

而這兩條熱搜雖然都帶著李爾的大名,但熱度引向了《華夏好歌曲》,每條熱搜下面的第一條微博,都是官方釋出的不完整影片片段。

網友們一吵起來,節目熱度不是上來了嗎?

一個綜藝節目,如果沒有一定的衝突,那麼看點就少很多,所以必然需要一些“反派”。

看樣子,李爾就是第一期節目被樹立起來的“反派”角色,而且效果非常明顯。

節目組恐怕是一開始就佈局好了這一切,不然也不會早早的就給李爾按上這麼一個人設。

但《華夏好歌曲》與其他只知道撕逼的綜藝節目又不一樣,他們深知只有衝突造成的觀感也不好,因此對李爾的表演也格外上心,李爾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電視熒屏上呈現出來的效果真的十分驚豔。

而這一切,就讓李爾那一段的劇情更具衝突,反差更加明顯。

當然一切的前提是,李爾的舞臺表現足以撐起這個“劇本”,不然反差不明顯,必然會被反噬。

很顯然,李爾做到了,現在已經沒人討論他是不是“偷走”了別人的夢,而是討論他的言行表現和舞臺表現。

那篇《一個普通人被偷走了夢》的博文裡,關於李爾的指控自然不攻自破。

對於節目組的這一套打法,李爾不得不說句聲“佩服”,不愧是做節目的老手,這網民的心理特點分析地透透的。

這讓他不禁有個陰謀論,不會白天的那些風波都是草莓臺策劃好的吧?

如果真是這樣,那他們也玩得太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