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良!聽這名字似乎是個忠臣,與魏忠賢的李進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李梟對這個人似乎有點兒印象,在魏忠賢時代,這貨最多也就是個端茶倒水的催巴。連當魏忠賢幹孫子的資格都沒有的夯貨!

就這麼個貨,居然幹起了間諜的買賣。而且據李永芳說,這傢伙還是個團伙頭目。其團伙成員,包括錦州造船廠工人,京城發電廠的技術員。甚至還有旅順船塢的修船工人,陸軍總醫院的護士等等,粗略統計這傢伙的爪牙足足有二十三人之多。

能在李永芳嚴防死守之下,把黨羽發展的面面俱到,遍佈各行各業。單單是在他家裡搜出來的情報,就裝了滿滿五大箱子。

李梟翻看了一下,這簡直就是對大明分門別類的一部百科全書。不但記述著大明這些年的發展脈絡,而且從最基礎的水泥燒磚工藝,到高階的發電機組。遇到有不明白的地方,還標註上待詳解。

這傢伙居然弄了一張全國地圖。上面詳細標註了哪裡有兵工廠,哪裡有礦產,哪裡有駐軍。附帶的書稿上,還分門別類的記載了兵工廠的產量,以及工人有多少,目前主要生產主官是誰。礦產,標註有詳細的產量。以及礦山的工人有多少!

最過份的就是,連各地駐軍有多少,都詳細記述。不但有番號,還有武器編制,軍史淵源訓練水平等等等等。李梟看過之後倒吸了一口涼氣,自己知道的都沒有這麼詳細。

他孃的還挺有科學鑽研精神!

如果不是這傢伙實在罪大惡極,李梟很想把他弄到戶部下面設立的統計司去。把大明這些年的家底,好好查上一查。

“這些是兵部的一個曹官弄出來的,那些是戶部的,還有那些是鐵道部的……!”李永芳陪著李梟翻檢,很貼心的做著解說員的工作。

“你的意思是說,咱們這個朝廷,現在跟漏勺差不了多少。一桶水倒下去,到處都在冒水。”李梟沒心思再看,他現在有種被人扒光的感覺。大明這他孃的還有個毛線的秘密!

“呃……!這些人現在都已經抓獲,他們有的是被金錢美色迷惑,有些是因為對大帥打壓讀書人不滿。還有些,純粹就是對社會不滿。認為他們的貢獻大,沒有被朝廷重視。

您看這些東西,都是這五六年間姜國良極其黨羽弄出來的。可謂分門別類詳細至極,拿著這張圖我去問過兵部職方司去問過。有些地方,兵部記述的都沒有這樣詳細。都是這些人利用自己身份,一地一地的走訪調查出來的。

其用心之誠,耐心之厚,朝廷官員中極為罕見。”李永芳拿著那張全國兵力駐防圖,頗有一些感慨。

他審訊的時候,那傢伙親口承認。就是幾個人,帶著兵部的堪合,一地一地的走訪記述。最後到京城彙編成冊!這中間工作之艱辛繁巨,箇中艱辛不勝列舉。

李梟無奈撇了撇嘴,沒想到這幫傢伙居然有這麼大的恆心毅力。單單是金錢,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這個效果。或許!支援他們的還有一樣東西,或許那東西的名字叫做信仰。

信仰!一個極其高大上的詞兒!跟這個詞兒聯絡在一起的,都是可歌可泣曠古絕今的英雄故事。用在這地方,似乎有些不妥。可李梟實在找不出別的詞兒來形容這種行為!

為了自己能夠好好理解一下,李梟決定去詔獄看望一下這位姜國良姜先生。呃……或者說,姜太監。

跟隨著李永芳來到詔獄,這地方原本是錦衣衛的監獄。現在錦衣衛變成了維持地方治安的機構,那麼詔獄這種高階監獄自然也就騰出來給了李永芳使用。

姜國良是被架到李梟面前,臉上還有兩道觸目精心的鞭痕,如果這鞭子歪一些,他的眼球會被抽爆。看得出來,李永芳不但繼承了詔獄。而且繼承了詔獄裡面的刑具,甚至是那些負責審訊的打手。

這些傢伙都是經年老手,懂得如何利用最小的傷害,給人體造成最大痛苦。

“姜國良!”李梟坐在桌子後面,審訊室的房頂掛著八盞一百瓦大燈泡,照得審訊室如同白晝一樣。

姜國良睜開腫脹的眼睛,艱難抬起腦袋看了一眼。

“李梟!”因為體力的原因,聲音有些小。不過還不錯,能聽得到。

“大膽!居然敢直呼大帥名諱,拔了你的舌頭。”李梟還沒來得及說話,姜國良身邊的一個看守搶著大聲訓斥。

李梟回過頭,看了一眼那義憤填膺得一塌糊塗的看守。

李永芳差點把腦袋塞進褲襠裡面,這貨太想在李梟面前表現了,以至於到了腦子出問題的地步。把這傢伙舌頭拔了,那大帥還問個屁。

“閉嘴!”李永芳瞪了那看守一眼,那看守立刻渾身打了一個激靈,連呼吸都屏住。

“算了!不和你計較,今天我要看看,你這位東廠的……,你在東廠是幹什麼的來著?”李梟有些戲謔的看著這位姜太監。

以前看到太監,腦子裡就想到修煉葵花寶典的武林高手。可來到大明才知道,電影電視裡面全都是騙人的。太監這一物種,基本上沒出過什麼武林高手。而且體力也比一般男人要差一些!

“老夫身為東廠正印八品番頭!”姜國良有些憤怒,因為他在李梟的語氣裡面聽出了輕視以及蔑視。

“哦!八品番頭……!七品算是芝麻官兒,您這連芝麻官兒都不是,怎麼就想著裡通外國出賣祖宗?”

“哼!對你這個奸佞,老夫只恨不能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姜國良的情緒一下子激動起來,如果不是體力過於虛弱,估計會跳過來掐死李梟。

“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是不可能了,當然我也沒有吃你的興趣。我只想之後,你為什麼這麼恨我?又或者說,恨大明朝廷。難道說,讓吳三桂帶著英國人打進來,咱們大明百姓就有好日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