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用搞這麼大動靜!”李梟看到士兵人挨著人,在馬路上站成一排。整個交通全都被截斷,可以看到遠處有不少馬車都在等待通行。
“大帥您不知道,西北這地方蒙古人多,前些年女真人在這裡的時候,遺留下來的女真人也多。這不前些天,安全部李部長還專門派人,來查蒙古人細作的事情。
您身份金貴,可不敢讓您西安出了事情。為了您的安全,下官只能……只能加強警衛,以策萬全!”
到底是為官多年的老官僚,說話說得在情在理滴水不漏,讓人找不到半點兒把柄。
“原來是這樣,白谷先生有心了。”李梟點了點頭。抓著李麟的小手,兩個人閱兵一樣行走在空曠的大馬路上。身後一群衛兵跟在後面,孫傳庭亦步亦趨的跟在側後,準備隨時應對李梟的發問。那樣子不像是西北數省總督封疆大吏,更像是李梟的一個隨從。
安靜的街道兩旁的店鋪全部關門上板,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隔著門縫向外巴望。好多大兵們手持步槍,站立在道路兩側,看到李梟走過立刻抬手敬持槍禮。
一看就是正宗的遼軍老部隊的底子!原本明軍的部隊,佇列操典與遼軍不可同日而語。當年在皮島的時候,為了讓那老式的滑膛槍提高一些命中率。李梟可是下了死力氣整訓部隊的佇列,老遼軍的底子真的可以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沒有這點兒功夫,不可能抵抗得住八旗鐵騎的衝擊。
李梟一身筆挺軍裝,李麟身上套著一件絨線紅棉襖。爺倆嘴裡噴著白氣,李麟的小嘴撅著,他不喜歡這樣的場景一點兒都不熱鬧,一點兒都不好玩兒。
此時此刻,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盯著眼前這對父子。
那家羊湯館的老闆認出了李麟,由著李麟認出了李梟。興奮之下大聲喊:“我認得他,在我家喝過羊湯。我還……”
“閉上你的臭嘴!”話還沒說完,腦袋上就捱了一鞭子。
為了保證李梟的安全,孫傳庭也算是煞費苦心。每處店鋪裡面,都放著兩個官差看著。生怕有人在店鋪裡面搗鬼!
羊湯館老闆捱了一鞭子,再也不敢說話,只能捂著臉繼續向外巴望。
走到大慈恩寺門口,那位老方丈早已經率領僧眾在門口迎接。李梟掃了一眼,那位悟淨禪師就站在方丈身後,看起來地位果然不低。至於知客僧和多寶僧,早就不知道被擠在哪個陰山背後。大慈恩寺僧眾不下千人,迎接大帥這麼體面的事情,等級不夠邊兒都沾不上。
“阿彌陀佛!大慈恩寺首座慧空參見大帥!”方丈慧空看著李梟有些眼熟,可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裡見過。倒是悟淨先認出來李麟,臉色立刻大變,渾身打了一個激靈。
可惜他在慧空身後,這個當口也沒機會和慧空說明。
“犬子想登大雁塔一遊,有勞方丈大師引路。”李梟看到悟淨驚駭的眼神,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大帥公子想來我大慈恩寺一遊,實在是我大慈恩寺的榮幸,老衲在前帶路,大帥您請!”方丈慧空再也沒有對待年有升時的高傲,恭恭敬敬的在前邊帶路。而且身體挺的筆直,既保持了得道高僧的風度,又顯得十分謙恭,尺度拿捏之準已經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在李梟眼神的威逼下,悟淨只能亦步亦趨的跟著。沒有絲毫機會跟方丈慧空開口說話!
一行人浩浩蕩蕩,慧空客串了知客僧的角色。每走到一處殿宇,便介紹殿宇供奉的是哪位佛或者是菩薩。順便還會說一些神話故事,慧空的講解詼諧幽默引經據典,遠不是知客僧可以比擬的,可見他能當上這大慈恩寺的方丈並非無因。至少,人家還是有真材實料的。
李梟跟在後面嗯嗯啊啊,是不是還出言問一些問題,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聽眾。慧空更加的興奮起來,竭力顯擺著他的博學。甚至還邀請李梟去他那座豪華的辦公室,向李梟講解佛法。
李梟婉拒了慧空的邀請,旨意要帶著李麟上大雁塔。
“悟淨大師請您帶路!”看到悟淨總是向和慧空說話,李梟乾脆把悟淨指到前面。
所有人的眼神都看向悟淨,慧空眼神更是驚愕。因為他剛剛並沒有向李梟介紹任何一位僧人!他的眼神疑惑不解,這悟淨居然認得大帥!
“諾!”悟淨渾身哆嗦一下,覺得腿有些軟,可又不敢不按著李梟說得做。身子有些顫抖,努力抓住樓梯扶手,不讓自己跪倒在地上。
所有人都以為他是激動,能被大帥親自點名帶路,這個殊榮可是方丈大師都不曾有過。
“慧空大師!請!”看到悟淨扶著扶手上了樓梯,李梟對著身邊的慧空又說了一句。
“呃……!諾!”慧空覺察出有些不對,可也不敢忤逆李梟的意思。緊跟著悟淨上樓,他們兩個一前一後,偏偏又沒有任何交流的機會。
李梟帶著李麟跟在他們身後,他的身後跟著腰插雙槍的順子。再後面,才是封疆大吏陝甘總督孫傳庭。
這個隊伍有些奇怪,可慧空還是很敬業的向李梟講解大雁塔各層供奉的佛像來由。
走到最頂層,所有人都被要求留在外面。只有李梟的隨從和孫傳庭、慧空、悟淨上了去,雖然人不多,但狹小的空間還是顯得有些擁擠。
“這大雁塔是當年唐皇為玄奘禪師專門修建,用來翻譯西方大乘佛法,用以普度眾生……!”慧空仍舊在說個不停,可李梟的眼神兒卻已經瞟到了塔外。
孫傳庭跟著李梟的眼神兒望過去,雙腿一軟差點兒沒坐到地板上。
只見遠處的地面上,有人拉起差不多兩丈長,三尺寬的條幅。上面寫著:大慈恩寺剋扣工錢,還我們血汗錢。
十四個血紅的大字,每個都有兩尺多高。白底紅字,看得異常清晰。而且這樣的條幅還不止一處,大雁塔前後左右不下十幾處之多。